數字里有什么?有“精于算計”的努力、有“錙銖必較”的進取、有“毫厘不差”的責任,一串串數字中,有一線班組人揮灑的汗水、提升的效率、降低的成本、提高的質量、強化的管理。


【資料圖】

它們是一個個起點,也是一次次抵達的高度,它們是一次次見證,也是一個個閃光的印記。

節省出260分鐘

4月18日,在航空工業平原濾清器有限公司生產量最大的五條生產線上,李林濤開著“物流小火車”有條不紊地穿梭著,及時將零件“投喂”到各生產線送料口,保障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李林濤介紹,他們每個班大概需要36種、7萬多個零件,之前6位配送人員要周轉170多次,勞動強度大,配送效率低。現在用“物流小火車”一次可以配送3種,重量500公斤的零件,每班比之前減少20次左右的配送,除省掉2個配送人員外,還節約出來260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了完成這項精益生產計劃,李林濤和同事們統計了4條生產線10天平均配送次數和近三個月生產線存在的問題,通過“魚骨圖”分析出配送周期作業時間長的原因,設計出9大項課題,經過3個月的全員參與,最終完成了用 “物流小火車”運輸的創新改善,達到了物料拆、裝、配過程有條不紊。

260分鐘的背后,映射出該公司精益生產的腳步。一季度,該公司的一線班組共創新突破16項,創效242萬余元。(李云笑)

35米的高空

35米的高空,一伸手,似乎就能碰到天空。腳下,是綿延寬廣的鐵路線和一列列飛馳的列車。他有條不紊地測試、更換元件,10分鐘后故障處理完畢,這才抬起胳膊,緩緩地吐出一口氣。

懸空的鐵塔是他無數次處理故障的戰場,他現在可以一口氣從塔下爬上塔尖,狹小難爬的塔,他如履平地。他就是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通信段的黃昌龍。自2011年入路以來,他像一只漸漸豐翼的雄鷹,在崗位上不斷錘煉著本領。他曾帶隊駐扎沿線200多個日夜,超前完成沿線20個機房和2個通信樓的建設工作。他也曾榮獲鐵道部全路技術能手、集團首席技師等諸多榮譽。

35米的高空見證了他的汗水,也見證了他展翅飛翔的過程。35米,既是一個起點,也是一個年輕通信工努力的高度。(賴雨冰? 張磊)

在55℃環境中測“體溫”

北方的春天乍暖還寒。4月20日上午9點,室外氣溫僅為13℃,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牡丹江機務段電檢測組職工袁傳利背著工具包,登上了發出巨大轟鳴聲的DF8型0135機車。推開機車內部的隔斷門,一股令人窒息的熱浪迎面撲來。他從包中取出紅外線熱成像檢測儀,對準發動機各個關鍵部位逐一進行“體溫”測量,用以判斷機車內部是否潛藏故障。

無論春夏秋冬,內燃機車在全負荷的工況下,機車內部的溫度都會保持在55℃左右,而有的發動機部件溫度更是高達300℃。袁傳利的眼睛一刻不離地盯著顯示屏上的紅外線成像,只一會兒的功夫,汗水就浸透了工作服。檢測儀射出的紅光在各個部件間游動著,他不時地扣動扳機,圖像瞬間定格并被記錄下來。(韓勇)

每組陰陽極排距12秒

4月20日上午,在河南豫光金鉛股份公司精煉廠電五工段諾大的生產車間里,公司自主研發的自動排距機組以每組陰陽極排距12秒的速度有條不紊地運行。

然而在試產之初,該機組竟開不了機!軍人出身的工段長、公司勞模李平軍不信這個邪。他帶領試產人員從硬件、電氣、程序等入手,一點一點查問題,并逐一解決,不但使生產步入正規,而且作業效率也不斷提高。

“我們從提高陰陽極制作速度和改變機器人運行軌跡等入手,使排距速度由原先的30秒提高15秒、13.6秒,直到12秒。每槽陰極51片、陽極50片,現在每組陰陽極排距時間10分鐘。而公司從日本進口的排距機組,每槽陰極38片、陽極37片,排距時間要15分鐘。”李平軍說。(屈聯西 崔偉)

“30分鐘快速響應”

4月18日,在浙江省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侖礦石碼頭分公司機修分部修理三班,班長張逢祥在聊起班組的亮點工作時說,班組成立以來,實施“30分鐘快速響應”的維修模式,即在接到碼頭設備故障報告后,班組成員30分鐘以內到現場。

據悉,自該維修模式實施以來,班組在維修任務中的平均響應時間從原先的1小時以上縮短到了30分鐘以內,設備停機時間也明顯減少,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圖為該班班員在碼頭安裝班組自制的設備部件。(蔣曉東)

同比三年前降低70%以上

“風電場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以數字作為主要參考依據,設備治理更加精準和及時,建設無故障風電場指日可待!”云南龍源省級集控中心值班長朱尤兵說。

作為龍源電力在云南區域拓展新能源事業的中堅力量,云南龍源公司始終秉承努力建設高原地區示范性新能源企業的目標。該公司借助數字化平臺,建立起“數據分析+精準維護”和“預警診斷+事前檢修”的工作模式,實現數字化指導生產,讓每臺風機的巡檢工作都能及時“對癥下藥”。近3年來,該公司機組故障臺數逐年下降,發電差異率和損失小時數同比三年前降低70%以上。(潘彥臣)

過盈量控制在0.018mm到0.085mm之間

“軸承后檔和防塵板座過盈量要求控制在0.018mm到0.085mm之間,這是整個段修工藝中對裝備精度要求最高的環節。“中國鐵路西安局榆林車輛段檢修車間輪軸班組工長付張鵬說,為了保證每條輪軸的裝配精度符合要求,輪軸裝修工要用到5把不同規格的千分尺,準確測量輪軸的25個微米級尺寸,保證車輪能夠安全行駛10萬公里以上。

該車間負責陜北地區定檢過期鐵路貨車的檢修工作。整個輪軸檢修工藝流程中,需要卡控在毫厘之間的運用限度有800多個。為了做好這個毫厘不差的工作,該班組人人都“精于算計”,千分尺常伴左右。班組成立兩年多來,累計檢修輪對3萬多條,未發生一起質量問題,QC成果“提高車輪車床踏面日均鏇修率”還獲得了全國鐵道行業優秀質量獎。(師潤潤? 趙宇)

229條檢查清單

“按照這229條開工驗收檢查清單干活方便、快捷、高效,以前開工驗收一口井需要兩個多小時,現在一個半小時就基本完成。”4月18日,在TH121172井施工現場,西北油田完井測試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員杜明靜說。

今年以來,完井測試管理中心以“安全管理強化年”行動為抓手,在以往開工驗收預檢表檢查內容的基礎上將資料、現場檢查的內容合并拆分,形成井筒、試油共計229條檢查內容的模塊化開工驗收檢查清單,進一步理順了各項驗收任務流程,增強了清單內容的針對性。

在施工現場,管理人員根據作業內容,對照開工驗收檢查清單逐項檢查,就能抓住要害部位、找準關鍵點,做到不遺漏、不重復,高效開工驗收,對違章者也起到監督作用。(湯繼超)

55個智能化系統

鼠標一點,就能采煤。在河南能源永煤集團新橋煤礦,走進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只見“智慧礦山”工作小組成員馬正輕點“一鍵啟停”按鈕,系統“聞令而動”——采煤機巨輪上下翻滾,像切面包一樣,堅硬煤層被片片削落,再被源源不斷運往地面……全景高清,安全精準。

“我們小組承擔著55個智能化系統、1萬多個自動化平臺數據點的日常維護工作。”馬正介紹,憑借已建成的安全生產智慧管控平臺、云計算數據中心、大數據分析及預測預警等55個智能化系統和關鍵技術支撐,新橋煤礦一大批固定崗位工作正逐漸被攝像頭、傳感器等替代,實現了安全生產全過程、全要素智能化,成為全國首批、河南省第一座國家級智能化示范礦井。( 秦海濤? 孫詳)

故標指示點500米范圍內

“變電所1#饋線跳閘,故標:158千米+31米……”中鐵電化運管公司北京維管段接觸網供電工區值班員接聽著電話,搶修人員迅速將工料具裝車,幾分鐘后,搶修車呼嘯而出直奔故障地點。

突發的接觸網故障跳閘會導致電氣化鐵路供電中斷。一個供電工區管轄著幾十公里鐵路線的接觸網設備,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故障點,是縮短搶修時間的關鍵。故障測距公里標(簡稱故標)就派上了大用場。多年來,該段技術人員通過歷次跳閘數據,反復修正故標參數,已將故障范圍縮小到了故標指示點500米范圍內。(孫曉環)

腦海里裝的都是數字

江西豐礦集團天壕新能源公司運維班中控室的12名員工分成四班,每班的任務就是監控變化的數據,每天監控的數據有333個,重點監控的參數達80個,根據數字來指導發電、生產蒸汽。用他們的話來說,天天就是監盤,腦海里裝的都是數字,數字跑起來,變化不大,他們的心里才踏實。

運維工主要監控的數字是汽輪發電機組運行參數、焦爐上升管荒煤氣余熱利用項目參數、煙道氣鍋爐上的各項參數。數字時時都在變化,穩定的情況下,30秒至1分鐘變一次,出現問題時,1秒鐘就變一次,甚至更快。數字完全不變化,則可能出現設備故障或通道輸送問題了。所以運維班的12名員工人人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每天早、中、晚吃飯時,他們都得輪流去。電腦前,從來沒有缺少過2名運維工在監盤。在他們的努力下,從2019年重組歸并豐礦集團以來,天壕新能源公司實現了安全運行無事故。(萬水平? 王蕾)

當好抗疫急先鋒? 做好轉運擺渡人

2020年3月石家莊市急救中心按照省、市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第一時間成立了40部負壓救護車組成的負壓急救車轉運專班。涵蓋指揮調度、醫療轉運、洗消感控、物資保障、后勤保障、信息報告6個工作組,主要負責國外入境及涉疫人員的轉運任務。班組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聯合授予“河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報送單位:石家莊市急救中心工會委員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