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區第三幼兒園始建于1982年,于1989年成為北京市首批一級一類幼兒園。現位于石景山八大處高科技發展園區海特花園內,占地面積約4229平方米,建筑面積2027平方米,環境優美,建筑獨特,在具有歐式風格的教學樓內,設有7個教學班和一個親子班,共有200多名幼兒。各班配有空調、彩電、VCD、錄音機、投影儀、鋼琴及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廳是幼兒形體訓練、舞蹈、健身的好地方,戶外活動場地寬敞、大型器械、娛樂設施倍受幼兒的青睞。
我園共有教職工33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一級教師7人,二級教師3人;區級骨干教師2人,園級骨干教師6人,師資力量雄厚,帶班教師全部是學前專業,其中現就讀研究生班4人,本科生4人,有著的保教隊伍。
石景山區第三幼兒園地處高科技發展園區,獨特的地理位置、現代化的園區設施、環境,高素質的家長教育資源,為我園依托社區、發展社區學前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幾年來,我園以發展學前社區教育為方向,以開展早教為切入點,以教科研為先導,認真研究社區學前教育的形式、內容、社區資源的利用,初步形成了托幼一體、家園共育的辦園優勢。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幾年來,在《綱要》《規程》的指導下,我園部分教師先后參與了市級課題:“托班教養方式的研究”、“幼兒自我價值感的研究”、國家教育部研究課題“分享閱讀”等課題的研究,在這些研究課題的帶動下,我園結合自己的實際,采用研究小組的形式,分別研究了“如何利用托班桌面玩具,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如何利用家長的資源,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親子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家園共育的途徑與方式”等小課題的研究,正是在市級、國家級、園級這些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能得到了提高。
為了更好地形成托幼一體的辦園模式,我園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開展工作:
1、以親子園為切入點,多種形式辦園,從面向小區到面向社會。
2、認真研究嬰幼兒教育的規律,下延入托年齡。
3、與社區保健部門聯系,開展準父母培訓與研究工作。
4、吸納小區內的散居幼兒,定期參與幼兒園的各種活動,接受早期教育。
5、定期為小區內的家長進行義務家教講座,宣傳科學育兒的方法。
6、向小區輻射教育,定期送教到社區,為散居兒童提供教育。
“家園共育,形成教育的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是我園多年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家長是教育的主體,是不應忽視的資源,幼兒園應充分地挖掘利用家長的資源,共同來完成教育的重任。近年來,我園在家園共育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真正促進了幼兒的發展,我園的具體做法是:
1、以教研的方式,研究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與策略,總結出了與家長溝通的佳方式。
2、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建設,建立家園互動室、家委會。
3、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成為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
4、家園橋報刊、家長專欄成為家園共育的橋梁,在這里教師與家長共同探討、交流育兒的經驗與信息。
5、幼兒園定期組織家長召開家長會、研討會,共同研究幼兒園的教育。
自1999年以來,在區領導的親切關懷、園領導的帶領下,教師以及家長們的密切配合下,使我園在各方面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
1、多年被評為石景山托幼系統綜合管理一、二、三等獎。
2、多年被評為石景山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3、北京市綠化先進單位。
4、北京市社區早期教育示范基地。
5、石景山區示范幼兒園。
6、石景山區校園育人環境創新獎。
7、石景山區教育教學管理創新工作獎。
8、計劃生育先進單位、衛生保健工作先進單位、口腔保健先進單位。9、北京市游戲環境錄像二等獎。
10、連續幾年被評為體育特色校。
11、在區教育教學半日評優活動中均獲得一、二、三等獎。
12、教師在教育筆記、觀察記錄評比中分別獲區二、三等獎。
13、教師輔導幼兒編故事和《每月話題》的征稿在《學前教育》、《幼兒畫報》上發表。我園榮獲《寶寶編故事》組織獎。
14、教師指導幼兒參加全國《雙龍杯》、北京市《紫荊花杯》《孩子眼中的奧運》、《保護環境》繪畫比賽均獲得銀獎、銅獎、獎及一、二、三等獎,作品在《北京日報》上刊登。
15、教師輔導幼兒參加北京市幼兒基本體操比賽連續四年獲一等獎。
16、教師所撰寫的論文十余篇榮獲市、區一、二、三等獎,均在全國、市區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