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山寨風景區位于魅力的日照嵐山區磴山寨。磴山,作為山東省獨具特色的"山寨文化"型生態休閑度假圣地,日益受到國內外廣大旅游人士的關注。她不僅蘊含了上千年的中華古文化,而且借助日照市成為2008年奧運帆船比賽訓練基地的契機,必將譜寫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新篇章。景區在現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對磴山區域實施保護性生態開發,充分發崛其傳統文化底蘊,培育和增加旅游資源,建成全國的仿清建筑群,打造一處適宜于生態旅游和海濱休閑度假之地。這將為日照市的旅游資源起到補充作用,形成一個集海、山、林為一體的自然生態旅游區。遠看磴山山勢,似虎居,如龍盤,雄峻猛壯。游覽在山中,溪水潺潺,竹木蔥蔥,鳥語花香,情趣盎然,幽雅入勝。故而文人墨客多有遺篇贊美描繪磴山——,"芝蘭自結山川秀,松柏常留天地春;瑤草鮮花拂我坐,碧云山色伴人游"。磴山東麓鳳凰山腳下的上元村,舊有秦姓兩位鄰人,一擅長作畫,一擅長書法,曾合作國畫"磴山春曉",將虛幻中的桃花源活靈活現地勾勒了出來。解放初期,還有人目睹過此作,如臨其境,令人賞心悅目、贊不絕口。從磴山東南麓入山,四門口水庫便首先進入眼簾。這一湖碧水,陽光下,微風中,閃動著鱗光,倒映著群山,偶有游船輕輕飄過,蕩起層層漣漪,恰如忽隱忽現的海市蜃景。水庫屬"小型一"規模,于一九五九年冬動用上萬名民工興建的造福工程,是磴山人民與自然抗爭的成果,既降伏了夏季肆虐的洪魔,又為春秋季農田灌溉創造了水利條件。據當地農民說,要是在多雨的夏季,那水簾可不像現在如此輕柔,而是飛流直下,其勢如瀉,形成了數丈高的瀑布,頗為壯觀。特別是呼呼隆隆的水擊聲,在山間回蕩著,遠震數里,撼人心魄。因而,自古人們都稱這兒為呼隆澗。在龍潭左側的懸崖上,向著東北長有一棵古老的大茶樹,冠如巨傘,傾罩于龍潭之上,猶如蒼鷹盤旋在澗崖間。這茶樹的葉子療病如神,過去每年都有南方人前來采摘,常住在附近的農戶人家,隨采隨炒,快速炮制。有一天,鄰居家老人忽然肚疼難忍。炒茶人知道后,為其泡了一壺茶服用,片刻病除。再聯想到水庫四周和山腳下那連綿不斷的一壟壟綠油油的茶園,著實給磴山人民開辟了一條致富路。看那大姑娘、小伙子們,邊嬉聊著邊熟練地采摘著嫩綠青翠的茶葉,真是一派逍遙樂道的田園景象,遠遠望去,仿佛山水畫般地動人搶眼。聽茶農介紹,他們炒制的登云綠茶越來越被人們認識,成為了重要的保健飲料,能消炎敗火免疫,不僅熱銷周邊各省市,而且進入了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南望大旺山,猶如烈馬脫韁奔去,浩浩蕩蕩,其勢壯闊。西望與磴山遙遙相對的公圣山、幽爾崮,似乎領略到了神話傳說中主人公的迷人風采。北望山下土肥禾壯的萬頃田野,春季里麥浪翻滾,秋天里稻花飄香,被當年下江南巡查的乾隆皇帝稱譽為"大旱不旱不傷苗"的魚米之鄉。更讓人心動的,當說沃野中那時曲時直、時寬時窄的數條河流,在磴山山系南北兩側的平原上,悠悠蕩蕩、明明晃晃地朝著東方,一如既往地蜿蜒蠕動而去,恰似條條巨龍一頭扎進了碧波蕩漾的海濤之中,讓人嘆為觀止!從磴山主峰南下,先是近萬平米的平坦之地,被叫作二百頂子。據說這頂子是塊上好的風水寶地,若是用了,子孫后裔中將出二百個戴頂子的大官。站在這兒,看那生機勃發的左右兩翼支山,真像是由腳下向前伸展而出,慢慢形成一個近似一百八十度弧的巨大椅子圈。它的靠背上是數百米見方內寸草不生的光崖石,陽光下熠熠生輝,雨后更是奇光奪目,宛如可意鑲嵌在上面的美麗寶石。南面陡崖下常年流水不斷,春秋像鳥兒歡唱,冬季像蟋蟀低吟,夏季像猛虎咆哮,給山巒彈奏出了不朽的美妙樂章。走出磴山寺遺址,向西南去一百五十米左右,有兩座石柱,現已歪倒。這石柱是由有卯有榫的石塊銜接而成的。由此再去約三百五十米,有一處坐北向南的石刻——"羨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為食祿臣,不是未酬憂國志,愿披蓑笠結東鄰"。經考,此詩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兵部員外楊椒山,因上疏抨擊奸臣嚴嵩,被調往京師,路經當時地處南北二京通道上的上元村,宿寢在王家鋪店里好長一段時間,與店主王家瑞結為好友,賦詩感慨店主懷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之心,自嘆不如,還為其賦題了"世族由來同謝府、明臣曾此居椒山"的對聯。王家瑞視為至寶,世代相傳,每逢過年都要掛出紀念。此石刻下具"同治二年三月許瀚書,丁艮善勒石"。許瀚生于磴山東南五公里的大河塢村,在治學、金石、校勘、詩文等方面都有杰出建樹,可謂清代著名的樸學家、書法家,但中舉人后數次赴京趕考均名落孫山。同代杰人龔自珍曾贈許瀚詩云:"北方學者君,江左所聞君畢聞。土厚水深詞氣重,煩君他日定吾文"。著名學者丁晏也作詩稱其"六經鈴鍵惟小學,印林吾友無與倫"。許瀚暮年游覽磴山時,舉目東麓上元村,憶起當年過路人楊椒山的遭遇和心境,深有共鳴,并傾慕其名節,而興起提筆落書。丁艮善乃許瀚的得意門生,特別是在恩師晚年生活窘迫時,給與了經濟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支持。
歷史文化
據有關資料記載,磴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當時,江蘇東海和尚昌祿帶弟子照明來到日照,多經尋察,選中此地,開山草創簡廟。到了大清順治年間,地方鄉紳名流和善信佛教者重新進行了建造,漸具規模。整個寺宇為三進廟堂,堂內塑像栩栩如生。前殿立有四大天王,門前有六級石階,門匾上書“國泰民安”,門聯是“世外憑臨三面環山一面水、云中結構三分人力七分天”。院內有東西兩廂房,為僧人住舍,門聯題文“山廓容我靜、名利任人忙”,另外一幅是“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笑口;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游”。中殿供奉佛祖如來,門前也有六級石階,迎面堂匾上書“風調雨順”四大金字,兩側的殿門對聯常文為“日月同懸紅云寺、風雨常護山中城”。后殿內塑準提菩薩,門前有四級石階,正堂懸書“心同日月”橫匾,殿門曾書“眾生善惡來眼底、萬方憂樂注心頭”的對聯。由此,人們足可以看出磴山寺那豐厚的文化底蘊。從東南方向走近磴山寺遺址,是一座石料建筑物——和尚塔,已見年久風化的印跡。這可能是磴山區域內僅存的久遠的人文景觀了。塔高約三米,用六塊石板組合而成六棱柱,其中一塊已脫掉下來。再往下有約一米見方的基座,座下為方形地穴,是開山和尚的葬身之所。塔正面的“開山前庵和尚塔、弟子照明立石”等字樣,依稀可辯。塔頂蓋有六邊形石板一塊,上面舊有塔尖,現已不復存在。林蔭密竹中的磴山寺它雖已殘埂斷壁,處處雜草荊棘,顯得聊賴空寂,但漫步閑游其中,依然感受到了“……泉自竹間流出韻,月從松外照來遲;閑云護榻僧高臥,山徑穿林客欲迷……”的境界,尤其踏進寺廟遺址,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它那昔日的輝煌莊嚴,——厚厚的石階,高高的院墻,清碧的泉水,參天的大樹,還有兒時聽老人講述的神奇傳說。在院落中,遇見一約三米見方、兩米深的水池。相傳古時的一天下午,小和尚到井上挑水,一不小心,鉤擔掉進了井中,好長時間也沒見漂上水面,便報告了方丈。方丈知其玄機,即令小和尚到呼隆澗下的龍潭去打撈。可當小和尚馬不停蹄氣喘噓噓地跑到龍潭邊時,眼看著鉤擔一閃晃,又不見了蹤影,急得團團轉。一打柴的老樵夫見狀,問明因由,“哈哈”一笑,說道:“小師傅,甭慌。明天早起到東海邊,準能找著你的鉤擔。”第二天天還沒亮,小和尚趕到東海邊一尋,果然發現鉤擔正隨著一起一伏的海水,悠閑地飄蕩在岸邊,心中無比驚奇。
風土人情
據有關資料記載,磴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當時,江蘇東海和尚昌祿帶弟子照明來到日照,多經尋察,選中此地,開山草創簡廟。到了大清順治年間,地方鄉紳名流和善信佛教者重新進行了建造,漸具規模。整個寺宇為三進廟堂,堂內塑像栩栩如生。前殿立有四大天王,門前有六級石階,門匾上書“國泰民安”,門聯是“世外憑臨三面環山一面水、云中結構三分人力七分天”。院內有東西兩廂房,為僧人住舍,門聯題文“山廓容我靜、名利任人忙”,另外一幅是“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笑口;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游”。中殿供奉佛祖如來,門前也有六級石階,迎面堂匾上書“風調雨順”四大金字,兩側的殿門對聯常文為“日月同懸紅云寺、風雨常護山中城”。后殿內塑準提菩薩,門前有四級石階,正堂懸書“心同日月”橫匾,殿門曾書“眾生善惡來眼底、萬方憂樂注心頭”的對聯。由此,人們足可以看出磴山寺那豐厚的文化底蘊。從東南方向走近磴山寺遺址,是一座石料建筑物——和尚塔,已見年久風化的印跡。這可能是磴山區域內僅存的久遠的人文景觀了。塔高約三米,用六塊石板組合而成六棱柱,其中一塊已脫掉下來。再往下有約一米見方的基座,座下為方形地穴,是開山和尚的葬身之所。塔正面的“開山前庵和尚塔、弟子照明立石”等字樣,依稀可辯。塔頂蓋有六邊形石板一塊,上面舊有塔尖,現已不復存在。林蔭密竹中的磴山寺它雖已殘埂斷壁,處處雜草荊棘,顯得聊賴空寂,但漫步閑游其中,依然感受到了“……泉自竹間流出韻,月從松外照來遲;閑云護榻僧高臥,山徑穿林客欲迷……”的境界,尤其踏進寺廟遺址,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它那昔日的輝煌莊嚴,——厚厚的石階,高高的院墻,清碧的泉水,參天的大樹,還有兒時聽老人講述的神奇傳說。在院落中,遇見一約三米見方、兩米深的水池。相傳古時的一天下午,小和尚到井上挑水,一不小心,鉤擔掉進了井中,好長時間也沒見漂上水面,便報告了方丈。方丈知其玄機,即令小和尚到呼隆澗下的龍潭去打撈。可當小和尚馬不停蹄氣喘噓噓地跑到龍潭邊時,眼看著鉤擔一閃晃,又不見了蹤影,急得團團轉。一打柴的老樵夫見狀,問明因由,“哈哈”一笑,說道:“小師傅,甭慌。明天早起到東海邊,準能找著你的鉤擔。”第二天天還沒亮,小和尚趕到東海邊一尋,果然發現鉤擔正隨著一起一伏的海水,悠閑地飄蕩在岸邊,心中無比驚奇。
--------------------------------------------------------------------------------------
開放:8:00-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