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于1952年秋,將私立中、小學改為公辦學校,并發展了一批中、小學。至1956年,全縣續辦完全中學2所,初中3所,教師104人,學生1795人,比1949年增加6倍。師范學校由3個班發展到6個班,班額有所擴大,學生200多人。1958年7月,創辦縣幼兒園,園址設在東興鎮解放路,配公辦教養員2人,民辦教養員2人。是年11月8日,縣向各公社(鄉、鎮)發出關于幼教普及化的通知,至1959年1月,全縣幼兒園發展到123所,入園幼兒達17774人,占全縣幼兒總數的94.8%。民辦教養員增至500人,專區分配幼師15名,全縣公辦教養員17人,但到當年夏季,部分公社的幼兒園陸續解散。同年秋,上級指示各行業開展“反右傾”運動,解散的幼兒園又陸續恢復,但終因國家經濟困難,糧食奇缺而于當年日漸解散。1965年全縣人口243230人,高中生334人,占總人口0.14%,初中生1753人,占總人口0.72%,小學生27954人,占總人口11.94%。1985年全縣人口增至436561人,高中生2346人,占總人口0.54%,初中生12694人,占總人口2.91%,小學生62666人,占總人口14.35%。1991年全縣完全中學5所,初中25所,農職中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前身是師范),共有學生14657人(其中教師進修學校學員361人)教職工1283人(其中本科畢業142人,專科畢業200多人);小學242所(完全小學,過去稱兩等小學),教學點208個(相當于過去的初等小學),學生69856人(其中少數民族17507人),教職工2796人;全縣幼兒園7所,幼兒班266個(含小學附設學前班)幼兒9726人,教職工261人;在全縣教職工中,評為中學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48人,中學一級教師366人,評為小學特級教師2人,小學高級教師645人,小學一級教師2319人(含幼兒教師);1988~1989學年度被授予全國教師、先進教育工怍者稱號6人,被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2人,評為地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41人,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117人。
1980年以來,成人教育有所發展,按國家規定無文盲縣的標準,經地區驗收,1988年冬,國家教委授予防城縣“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開辦了各類成人教育學校。全縣20個鄉(鎮)辦成人中學3所,教學點5個,學生335人,兼任教師17人;辦成人技術培訓學校34所,教學點86個,學生15895人,兼任教師147人;辦成人初等學校125所,教學點627個,學生7041人,兼任教師576人。教學研究和設備方面,于1955年設立縣教研室,教研員3人,到1991年增至26人;全縣組成教研網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廢止注入式,注重電化教學與直觀教學;設電化教育室、儀器供應站各1個,配電器修理員2人,管理員3人。1990年,鄉(鎮)中學、中心小學均有儀器室,中學有實驗室,全縣共配專職儀器管理員、實驗員13人。教學儀器、電教設備總價值為465000元,教學設備日趨完善??h的重點學校防城實驗學校和防城中學,教學設備較完備,建有教學實驗大樓,設有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語音室等。
截至1991年,全縣學校占地面積3365畝,校舍建筑面積481121平方米。全縣水泥結構教學樓房460幢,面積29.2萬平方米,占全縣中小學校舍面積的75%。
勤工儉學蓬勃發展:據1990年統計,全縣學校有果茶205畝,水產養殖88畝,造林8120畝,零星果樹2734棵,橡膠205棵,生豬103頭,校辦工廠8間,運輸汽車6臺,商店5間,旅館(所)3間。1985年,全縣勤工儉學純收入29萬元,1989年純收入138.9萬元。1992年純收入4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