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座落在大良風翔工業園內,占地面積44000平方米,環境幽雅,文脈氤氳。大良街道首期投入3800多萬元,建筑面積10900平方米,二期工程投入390萬元,新建一座15間教室的教學大樓,新教學樓于2009正式啟用。
學校建有生物園1個;200米標準環形跑道,運動場1個,足球場1個,籃球場2個(含排球場),羽毛球場2個,8張乒乓球臺。學校常規教學儀器按省級一類標準配齊;建有千兆計算機校園網絡,教室、功能室配有32個多媒體教學平臺,教師每2人配有辦公電腦。教學設備設施先進:擁有多媒體階梯電教室、電腦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勞技室、隊部室、廣播室等各種功能室等,基本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有學生1498人,本地學生593人,占總人數的49%,外來工子弟905人,占總人數的60.4%,享受政策性照顧的有190人。學校現有在崗教師69人,平均年齡為32歲,大家團結奮發,積極進取,富有活力,有較強的競爭合作意識,教研氣氛濃郁,是一支安教樂教、年青有活力并富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依靠什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呢?那就是——愛。因為有愛,每個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我們提出“關注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促進每個孩子的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每個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這個理念與素質教育是一致的,素質教育強調的是關注全體學生,發展個性特長,我們強調關注每一個孩子,把每個當作100%,而不是幾十分之一,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關愛外來工子弟
教育所關注的是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幸福。讓善良、感恩、誠信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生根,為孩子的一生奠定豐厚的人文基礎。因此,我們要求老師對待學生要有愛心、責任心、服務之心。用生命追求教育的真諦,點燃教育的火種。請教授講座,舉辦師德沙龍,舉辦了“愛心、責任、師魂”青年教師演講比賽。比賽引起教師心靈的震撼,正如一位教師所說“學生的生命是**復制的,不能成為實驗品;學生的時間是**逆的,我們耽誤不起”……教師育人觀悄然地發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是對待外來工子弟,一視同仁,關愛有加。
該校的外工子弟較多,占總學生人數的一半左右。他們普遍家庭環境比較差,一部分家長本身素質較低,屬社會相對弱勢的群體,父母忙于生計顧不上孩子,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和盲點。部分學生來到陌生的環境,由于語言、水土、文化差異等,使他們的心理容易產生障礙。他們往往性格比較內向,渴望與人交往,又害怕與人交往,甚至自我封閉。確實在教育和教學上增加了難度。但我們沒有把外來工子弟看成包袱,而是看成學校發展的資源。正如春秋時《管子.形勢》中所言,“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大小莫不載。”因此,針對該校實際,建構平等、無差別、無歧視的教育環境,關愛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公平、平等、尊重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尊、感激中健康成長。為了促進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我們申報并立項了《富裕地區外來工子弟教育研究》課題,《“人之初”教育研究》等市級課題,聘請教授擔任顧問,深化外來工子弟的教育工作。我們提出全體教師要“為每個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全體師生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包容豁達的氣度,有關愛平等的意識。在讓外工子弟也享受平等的教育的同時,也培養當地學生寬容、接納的態度,促進其對世界差異性、多元性的了解。使學生明白:同是中國人,同在祖國的藍天下,應該共同健康成長。班主任想辦法減少他們的矛盾和沖突,使他們友好相處、和諧發展。走進學校,很難分清外工子弟本地孩子,學校儼然是一個互幫互助的大家庭。
在區教育局、區團委的幫助下,2005年、2006年我們舉行了“愛心鋪就學子路”的大型活動,每年分別有50名品學兼優的外來工子弟得到寶潔公司的贊助,每人每年600元。借助學校開展的“農民工子弟助學”工程活動,各班分別開了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結合全區開展的“學‘兩肖’精神,創和諧社會”活動,組織了全校學生觀看肖莉老師“愛心永恒”的專題片,對學生進行“八榮八恥”教育,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是社會、學校、班級、家庭的一分子,必須承擔起角色責任。
2007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省婦聯在惠州市舉辦了廣東省首屆兒童論壇,經過層層選拔,該校的兩名同學代表佛山市的廣大外來工子弟參加本屆論壇,與雷于藍副省長和其他省領導直接對話,反映外來兒童的心聲,表演的快板節目“說拐騙”得到省領導的高度評價,雷省長還特別關注該校的兩名學生,親切擁抱,噓寒問暖,我們的兩名學生成為大會的亮點,媒體采訪的寵兒。
開展國學課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韻流香,源遠綿長。特別是《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經典名著,經過歷史的沉淀,留下的都是一些熠熠生輝的珍珠,對人的成長,對修身養性,都可以起到**估量的作用。通過讓孩子們接受等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童蒙養正”,在孩子的人生記憶黃金階段,通過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用代表中華民族基本精神的經典之說滋養孩子純凈的心靈,漸次熏染成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為未來修身立世打下深厚基礎。
文化融合
外來工子弟來自全國各地,為了促進教育的均衡和諧,我們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做文章。一方面,外來的黃梅戲,四川的川劇不時在學校唱響,另一方面,我們開發本土文化資源,凸現學校特色。
我們地處新窖居委,相當多的學生是新窖后裔。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在新窖市場的榕樹下,上了年紀的村民在唱咸水歌。這是一種漁歌,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會唱了,年輕的歌者也有60歲了,因此被喻為“嶺南后的漁歌”。我們通過一些深入的了解,發現它的歷史價值和推廣價值。我們與鳳城青少年宮一道舉辦了“咸水歌墟水鄉情”文化沙龍,順德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大良黨委的領導親自參加這次活動,順德電視臺、《珠江商報》《佛山日報》《珠江時報》《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給予了報道,還有音樂界人士提議把咸水歌作為順德的鄉土音樂教材,在社會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2005年晉升為佛山市一級學校;
——2006年、2007年大良街道先進學校;
——2007年該校兩名學生代表佛山市外來工子弟參加廣東省首屆兒童論壇,與雷于藍副省長、各廳廳長精彩對話;
——2007年廣東省督導室、佛山市督導室到該校考察,充分肯定該校辦學成績;
——2006年佛山市課題《人之初教育研究》、順德區課題《富裕地區外來工子弟教育研究》成功立項;
——近兩年,教師在國家省市區刊物發表文章20余篇,,教師榮獲國家省市區級獎勵共66項;
——學生在國家省市區級比賽捷報頻傳,獲國家省市區級獎項61項;
——省市區多家媒體先后20多次報道了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
僅08學年**學期,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年學校教育教學獲得可喜成績,教師論文獲國家級一二等獎7篇,師生參加區、街道教學各類比賽獲一二等獎16人次,其中學校語文、數學、音樂老師參加大良街道的教師基本功比賽全部均獲一等獎。學校內部也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教學比學趕幫活動,在各類競賽評比活動中超過50人次獲得一等獎,學校田徑隊在競爭激烈的大良街道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努力拼搏,榮獲團體總分第八名的優異成績。由于學校辦學效益的迅速提高,再上臺階,學校再次被評為順德區先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