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雙虹小學創辦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雙虹書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為“勞動小學”,后為避免暴露政治傾向,不利地下斗爭,不到幾個月就恢復原名。福州解放后,改稱滄洲小學。這里,曹聚集著一批革命志士,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革命據點。1927年,由于蔣介石的無恥叛變,轟轟烈烈的**次大革命失敗了。福州一批進步的熱血青年為尋找救國真理和繼續革命斗爭,在雙虹書院舊址辦起了雙虹小學。福州雙虹小學(后改名為滄洲小學)在革命戰爭年代,是我黨在福州的重要活動據點,許多革命先輩,如林亨元、鄭太初、王助、王一平、陳一平、盧茅初、鄭挺、顧風、李鐵、林白等同志都曾經在這個學校開展活動。雙虹小學位于福州市臺江區后洲街道,創辦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雙虹書院,解放后,被市教育局收為公立學校,更名滄洲小學。今年6月27日又恢復校名為雙虹小學。在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曾聚集著一批革命志士,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紅色據點。1928年,進步的熱血青年林亨元、鄭太初、蔡訓忠、王書錦、王仰前等和當地人士陳長輝,在雙虹書院舊址辦起了雙虹小學,林亨元任**任校長。吳仲禧、蔡訓忠、王書錦任校董,負責籌款;王仰前、阮寶清在學校管后勤;葉于紹、尤光允、王昌明、姚耐、陳文彬等擔任教員。他們以辦學為掩護,探索革命真理,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革命斗爭。并實驗新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啟發學生領悟革命道理,努力發揮社會教育作用。林亨元、鄭太初、卓如等先后擔任該校校長。原省老區辦主任、省民政廳副廳長蔡學仁是曾任雙虹小學校董蔡訓忠的兒子,他在雙虹小學讀完小學。作為雙虹小學的校友,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該校及教員的情況———“校園包括雙虹書院、滄洲庵、同心堂,學校有魚池、有操場、有大禮堂。當時教員中有不少留日學生和大學生。抗戰期間雖然學校經費困難,教員每年只發10個月工資,每月工資才17.18元,但大家在黨的領導下為了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標仍然干得熱火朝天。我讀三年級時,校長鄭太初在禮堂做報告,慷慨陳詞,印象十分深刻。”從學校創辦到福州解放,雙虹小學在革命的各個階段都留下鮮明的足跡:20年代熱血青年在這里組織進步讀書會,這里還是黨領導的**個群眾反帝組織———遠東反帝非戰反法西斯大同盟福州分會的會址。抗日戰爭期間,卓如從日本回國繼任校長。當時國民黨為壓制抗日民眾,除福建省抗敵后援會外,不允許成立其他抗日組織。卓如等留日同學便把名稱改為留日同學會,實際上還是做抗日工作,并與大眾社、《回聲》文藝社等群眾性抗日團體配合,擴大,聯合組成統一的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1938年新四軍福州辦事處成立后,經王助介紹,中共黨員盧茅居、鄭挺、王一平(當時名王載)、陳一平、鄭惠如等到雙虹小學當教員,并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卓如還打入抗敵后援會任《抗日旬刊》主編。這時學校不僅掩護地下黨員參加革命活動,還是外來同志的落腳點,顧風、李鐵、張文旭都常出入或住宿該校。解放戰爭時期雙虹小學成為地下黨的一個據點,活動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采取更為隱蔽的方式,依然發揮組織發動斗爭、掩護革命同志的重要作用。雙虹小學作為據點進行革命斗爭、掩護行動是受到社會與人民的支持的。有一次,敵憲兵四團入榕,其中一個連要進駐雙虹小學,因鄭太初的堅決拒絕而引起沖突。連長滕九皋竟把鄭捆綁起來毒打,社會輿論為之嘩然,各界人士紛紛聲援,憲兵連才被迫撤走。在雙虹小學數十年的革命活動史上,有一個人始終將他的個人命運與雙虹小學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中共秘密黨員蔡訓忠。當年林亨元任雙虹小學**任校長,蔡訓忠是校董。林亨元到上海后,蔡訓忠經常是上海、福州兩地跑。蔡學仁回憶說父親與林亨元是生死之交———“有一次父親病重,他以為自己將不行了,就把我召到床邊交待,說他如果真走了,我可以投靠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林亨元、一個是鄭太初。當時鄭太初在延安,林亨元在上海。我在福州是有叔叔舅舅的,可父親不叫我投靠親人。”作為中共秘密黨員,解放后蔡訓忠仍是默默無聞地為黨工作,他曾任福州介紹委員,對臺工作組副組長,忍辱負重,鞠躬盡瘁,至1964年12月逝世,其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始終沒有公開。80年代中共**調查部羅青長部長來榕視察工作時,曾贊譽蔡訓忠為“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