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電視臺成立于1985年,2001年5月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有關精神與貴陽有線電視臺合并,為正縣級事業單位,現有五個頻道,即新聞綜合頻道、(經濟)生活頻道、法制頻道、都市(影視)頻道、和旅游生活(購物)頻道,全部進入有線電視傳輸網絡,其中一頻道還通過無線方式傳送信號,五個頻道節目同時在互聯網同步傳輸,實現了網絡全國覆蓋。日播出節目總量115小時,其中自辦節目9個小時。節目覆蓋區域為六區一市三縣約400萬人,覆蓋率為93%以上。固定資產達2.5億元。
全臺從業人員435人,其中,在編職工136人,聘用人員277人(包括人才派遣),臨時用工人員22人;具有高、中級職稱的有93人。內設機構有新聞綜合頻道、法制頻道、社教文體中心、人力資源處(黨辦)、總編室、行政辦公室、計劃財務處、發射塔管理處、發展研究室、節目部、技術管理錄制部、傳輸播控部、產業管理拓展部和廣告部。
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指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貴陽電視人不斷開拓創新,經過25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三大跨越。
1.實現自辦節目從單一到豐富、新聞從錄播到直播的跨越
形式多樣的新聞類節目是“新聞立臺”的具體實踐,也使得貴陽電視臺成為貴陽人了解這座城市的一個窗口。
黃金時段以自辦節目為主導是貴陽電視人的追求,今天的貴陽電視臺以每天近10個小時的自辦節目,力爭樹立貴陽形象、引導貴陽輿論、服務貴陽經濟、弘揚貴陽文化,真正成為貴陽人的良師益友。
2.實現技術設備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
數字化是廣播電視誕生以來大的一次技術革命,貴陽電視臺用了3年的時間,投資6500多萬元,完成了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
3.實現廣告創收從單一到多元的跨越
開拓創新不僅為電視節目制作打開了思路,也使貴陽電視臺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實現了創收和經營從單一到多元的跨越,初步實現了包括資本性創收在內的多渠道創收格局,有效增加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5年的不懈努力也讓貴陽電視人碩果累累。近幾年來貴陽電視臺每年都有十幾件作品獲貴州新聞獎以上的獎項,其中大型文化專題片《南明水長》獲得省內文藝作品的高獎——貴州文藝獎一等獎;31集電視連續劇《家比天大》、6集電視連續劇《民辦老師》分別獲貴州“五個一工程”作品獎,《民辦教師》還獲得駿馬獎;音樂電視片《青巖古鎮》獲星光獎三等獎、金鷹獎提名獎,音樂電視片《貴陽——這方熱土》獲全國城市臺音樂電視節目金獎;新聞《寒風中飄起綠絲帶》、紀錄片《2008愛的記憶——51個震區兒童的貴陽故事》分別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和提名獎;欄目《法制直通車》獲全國十佳法制欄目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飛越貴陽》和《林城天地間》,是省內媒體有史以來**次采用航拍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示貴陽的人文地理、風情風光和建設成就,書寫了貴州電視史上的精彩篇章,兩件作品均獲貴州新聞一等獎。
“十一五”期間,我臺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設備的數字化技術改造,總體實現了節目采、編、播、存數字化。
產業情況:到2009年底,我臺經營產值達到9600萬元,其中包括廣告、電視購物、廣電有線傳輸網絡股份等收入。早在三年前,我臺就開始與影視公司合作,每天投資合拍一部面向市場的電視劇,已拍電視劇有《重慶諜戰》、《家比天大》、《尖刀》,全部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