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縣第二中學(簡稱永年二中)位于永年縣廣府鎮。是河北省重點中學,邯鄲市示范性高中,市級文明單位。現有60個教學班、在校生4800余名,教職工324人。學校占地76畝,建筑面積42000平方米,建有辦公樓、實驗樓、教學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餐廳、300米塑膠跑道綜合運動場,藏書10萬余冊,按照省級示范性高中標準配備各種實驗室和教學實驗儀器。校長李林生。
學校始建于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時為“廣平府中學堂”,校址在當時的“蓮亭書院”。辛亥革命后更名為“直隸省立第十三中學”。再更名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1935年更名為“河北省立永年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一度停辦。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學校恢復招生,在原廣平府府衙內(現址)招初中生100名。1952年遷到廣府西街(現為永年九中所在地),為“河北永年中學”。1956年開始招收高中生,更名為“永年城關中學”。1957年學校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中學。同年10月,時任團**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到學校視察。1978年更名為“永年縣第二中學”。1991年8月10日,初高中分開,初中部為永年縣第九中學,高中部仍為第二中學。
永年二中是中共永年縣基層黨組織的創建地、發源地。永年縣**個黨小組、**個黨支部、**任縣委都誕生在永年十三中,永年縣**位共產黨員也是在十三中加入了黨組織。永年縣**任縣委書記、縣長、縣大隊長,都是十三中學生。十三中還為周邊縣培養了一大批革命中堅力量,以其星星之火,燃遍冀南大地,被稱為“十三中火種”,永載史冊。
永年二中秉承了原“第十三中學”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以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為己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教學為中心,培養了大批學子,造就了永年縣一大批名師。改革開放以來,永年二中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德育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創名校為目標,加大教科研興校力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創造了全市的教學成績。1989年至2008年,連續二十年被評為地市級“文明單位”。高考成績多年在全市(地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2000年至2005年連續六年受到市教育局(教委)的表彰。永年縣縣委、政府十分重視和關心永年二中的發展。自1951年重建以來,共招教學班522個(高中班359個,初中班83個),培養學生2.2萬余人(高中1.7萬余人、初中0.5萬余人),向高一級院校輸送合格新生13500余人,為永年縣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1年春,學校開始恢復招生,首屆招收2個初中班,學生100名。因校舍不濟,一個班附設在永年師范(現校址),一個班暫借在北倉門街原武衙門內(日偽統治時為女子小學校址)。
1952年春,學校在城內西街建校,占地90畝。暑期遷入新校舍后招生5個班,學生279名,校名為河北永年中學。是年秋,王繼先到校任校長。
1956年,河北永年中學改名為永年城關中學,增招高中班2個,學生89名。
1957年,城關中學被定為省重點中學。10月,團**書記胡耀邦同志到校視察共青團工作。
1958年,學校招收二年制高中2個班(文、理分科)。9月,卷入“大躍進”運動,在校內辦起了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制硝廠、制鹽廠、飼養場等,在城外種校田190畝。
1959年,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高考有89人被大專院校錄取。
1960年高考中,179名畢業生除4名因社會關系原因未升學外,其他175名全部被高等院校錄取,升學率100%。
1965年暑假后,并入臨名關中學1個高中班,學校改為初級中學。
1966年7月,學校停課。學生成立了造反組織,領導班子癱瘓。縣委為保護老干部,決定讓李照甫校長退休,學校工作臨時由魏一芹負責。
1968年,學校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王協農。是年學校在有關“就近入學”號召下,大批的骨干教師、物資設備調拔下放,學校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1972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開始重視文化課,教學秩序趨于正常。
1973年,學校招生6個班,學生300名。但在反“智育**”回潮中,大部分骨干教師去搞工廠(至1974年先后辦起了工業品包裝袋加工廠和廢油回煉廠)。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是年,學校被定為邯鄲地區重點中學。
1978年,城關中學更名為永年縣第二中學。9月,招高中班8個,初中班2個。12月,葉振泰任黨支部書記,曲振華任校長。該年,學校高考成績位居全地區**。
1981年,永年二中在省體委舉行的業余訓練點大檢查中,獲省“先進單位”稱號,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學生田殿英在全國數學競賽中獲邯鄲賽區**名。
1983年,學校被河北省命名為“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單位。學校地震測報點被評為邯鄲地區先進測報點,參加了國家在秦皇島舉辦的“地震夏令營”。
1984年4月,陳漢祥擔任校長,侯克敏任黨支部書記,曲振華為永年二中名譽校長。8月學校被命名為縣(首批)“文明學校”,被地教委評為“電化教學優勝單位”。學生趙守智高考成績獲邯鄲地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1985年,永年縣文教局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楊文海老師地理教學“過五關”(即基本概念關、公式關、例題關、練習關、實際應用關)教學方法和楊連章老師“邊講邊實驗”的教改經驗。陳漢祥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高考233名學生升入大中專院校,其中121名升入大專院校,首次突破百人大關,文理科數學和地理均為全區**。
1986年學校自制地理教具獲河北省一等獎。同年學校被命名為地區十二面紅旗之一(教育系統唯一的一面紅旗)。
1987年,16名教師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在全國物理聯賽中,學生張秋現獲邯鄲賽區**名。
1988年7月,投資25萬元,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的3層教學樓(東段)交付使用。學校教學班發展到30個,學校占地70畝,總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
1989年,永年二中投資14.6萬元先后建校舍81間。學校首次被評為地區文明單位。(至2008年,永年二中一直保持了地(市)文明單位的榮譽稱號)
1990年,陳漢祥被評為中學特級教師。是年,投資40萬元、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3層教學樓(西段)落成。
1991年,楊文海被評為“全國教師”。
1992年8月,高中、初中正式分校,南院初中部成立永年縣第九中學,北院高中部設為永年二中。
1993年,劉俊杰被評為“全國教師”。高考省部專科上線95名,其中學生梁挪民被北京大學錄取。高三(90)1班被省教委、團省委評為省“先進班集體”。
1994年,高考省屬以上上線76名,有318名(含自費生)學生被各大中專院校錄取,獲邯鄲市高考較大貢獻獎。教師王和義被評為“河北省普教先進工作者”,馬民忠被評為邯鄲市“十佳青年”;馮文林被評為中學特級教師。是年,學校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先后投資1萬元建籃球場地4個,在文教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120萬元建成了面積3500平方米的辦公實驗樓;投資1萬元購置辦公用品近350件,進一步優化了育人環境。
1995年8月,劉俊杰、王和義分別被任命為校長、副校長。是年,永年縣農機配件廠占用的9.26畝土地被學校收回。
1997年7月,619名學生參加高考,省專線以上88人,建檔218份。是年學校將理化實驗儀器全部更新為的標準儀器;裝配語音室2個,配備投影儀30臺,微機2臺,讀卡機1臺,一體式印刷機1臺。李丙如被評為“河北省教師”。
1998年11月,王和義副校長帶領學校11名中層領導赴遵化一中參觀學習,確定了從素質教育入手,把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改革思路,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縣教育局的高度重視,從而在永年掀起學習遵化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熱潮。
王和義被評為“河北省模范教師”,郭愛民被評為“河北省教師”。
1999年,學校裝備了一個40臺微機的教室,是年秋季開設信息教育課,標志永年二中開始向現代化教學起步。
2000年,永年二中投資25萬元擴建教學樓500平方米,增加了6個教室。全校29個教學班,每班安裝電視機一臺,用于教學和新聞課使用。
是年高考省專上線509人(本科119人),位居全市上游。邯鄲市教委授予永年二中“高中教學成績學校”稱號。
8月,市教委授予王和義、李丙如“名師”稱號,授予劉俊杰“名校長”稱號。
2001年高考參考人數888人,省專上線726人,其中本科上線385人,重本81人,再次獲全縣**,全市上游。市教委授予永年二中“高中教學成績”獎。9月被市教委命名為“邯鄲市教育科研先導型實驗學校”。
是年,學校利用社會資金316萬元,建成一座6500平方米的高標準學生公寓。
學校工會被評為“河北省工會”,校團委被評為“邯鄲市‘五四’紅旗團委”和2002-2004年度“河北省‘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王和義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李林生被評為“河北省教師”。
2002年1月30日,縣委書記李士杰,副書記李志科到學校指導工作。
是年,高考成績再一次實現新的突破,本科上線人數637人,上線率達到64.17,應屆生上線達到59.14%。邯鄲市教育局副局長李守新同志在全市2002年高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永年二中“無可爭議地成為高中教育教學和高考備考工作的一面旗幟。形成永年二中現象,值得各縣、各校認真研究學習”。永年二中在這次大會上做典型發言。在市教育局的號召下,全市十余所重點高中學校到永年二中參觀學習。9月9日,王和義任永年二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是年,永年二中被確定為邯鄲市示范性高中。
2003年高考成績實現新的增長,本科上線663人,上線率64.5%,連續4年名列全縣**,全市上游。6月20日,永年縣政府縣長李明朝到學校視察指導工作。6月29日,永年縣委書記李士杰同志看到永年縣委辦公室的“情況反映”后,做出重要批示:“縣二中條件較差,多年來高考成績一直在全市重點中學中名列前茅,他們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但我直觀的感覺到:二中有一個團結、務實、敬業、負責任的班子;有一支奉獻、吃苦、樸實的園丁隊伍;有一批刻苦、努力、聰明的渴望成才的學子;有一種愛崗敬業、尊師重教、博聞強識、甘苦與共的好風氣。”次年3月,邯鄲市政府授予永年二中“高考工作獎”,邯鄲市教育局授予永年二中“高考成績獎”。
7月1日,永年二中全部收回了被永年縣農機配件廠所占用20多年的校舍,占地由50多畝增到75畝。新建設教學樓42間,教師公寓投入使用,學生宿舍全部安裝暖氣,投資17萬元新建多媒體教室1個。
2004年高考,王延濤同學以676分優異成績獲永年縣理科狀元;各批次上線人數均位于邯鄲市前列。
2004年,投資140萬元新建2號學生公寓1座,建筑面積3360平方米,投資370萬元,建筑面積5400平方米的學生餐廳年底投入使用,次年1月1日正式營業。
黨支部被評為“邯鄲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石海翔被評為“河北省教師”。
2005年,在全市高考成績整體下降的情況下。永年二中高考成績再次增長,一批本科上線人數67人,二批本科上線人數187人,二本以上人數比2004年增加了8人,超過了全縣增長數。三本以上人數比2004年增加了107人。被市教育局授予“高考成績進步獎”,被永年縣縣委、政府授予“高考成績貢獻獎”。學生劉鑫、楊佩勛分別以572分、643分的優異成績,名列永年縣文、理科**名。
是年被命名為“河北省‘五四’紅旗團委”。
永年二中西校區建設經永年縣政府第十次常務會研究通過,決定在永年縣界河店鄉杜劉固村西建設占地370畝,50軌制的示范性高中,命名為“永年二中西校區”。
12月王和義同志任校長、副書記;李林生同志任總支書記、副校長。
2006年西校區建設項目被永年縣政府列入本年度重點項目。
4月26日李林生任校長、黨總支副書記,任聚如任黨總支書記、副校長。
2006年高考一批本科上線人數70人,二批以上268人,連續七年保持了全縣**。尚建紅同學以585分成績獲全縣文科狀元。縣委、政府授予“高考成績貢獻獎”。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5500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300米跑道的學校高標準塑膠運動場投入使用,建成了高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教室、語音室和電子備課室。所有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投資5萬余元用于校園文化建設,建成德育展室、美術室、衛生室等專用教室。
2007年4月,西校區工程奠基開工,縣委書記李士杰、縣長李明朝出席了奠基儀式。
2007年高考重本上線率(**小科類)全縣**;全縣文科重點本科上線考生全是二中學生;秦文超同學以591分的成績獲全縣文科狀元。學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高考貢獻獎”。
王昭主持的科研課題“農村高中生英語成績分化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成為全市縣級中學**個結題的省級重點課題;曹治淮、玉俊巧老師代表邯鄲市參加全國自制教具比賽,獲全國一等獎,為歷年來全省取得的好成績,填補了邯鄲市全國一等獎的空白。
2008年1月,被邯鄲市委、市政府授予“三星級平安校園”稱號。
2008年高考再次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文理科本科上線率連續九年保持了全縣**,文理科各學科平均分均為全縣**,理科語文、英語,文科英語、文綜等4個學科的有效分率名列全縣**,秦江萍同學獲全縣文科狀元,李博原同學獲全縣理科狀元。學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高考貢獻獎”。
11月初,縣委黨政聯席會議就二中西校區建設問題做了專題研究,并與永洋公司順利簽訂了7000萬元的承建合同。使該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永年二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有一個團結、務實、敬業、負責任的班子;有一支奉獻、吃苦、樸實的園丁隊伍;有一批刻苦、努力、聰明的渴望成才的學子;有一種愛崗敬業、尊師重教、博聞強識、甘苦與共的好風氣。”(原縣委書記李士杰語)。
多年來,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永年二中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永年二中歷任領導班子,能夠正確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指示,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培養更多更的人才為己任,薪火相傳,一如既往。改革開放以后,永年二中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用科學的理念武裝自己,用發展的觀念辦學校,不僅趕上潮流,而且勇立潮頭。
永年二中西校區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預計2009年9月完成**期工程并招生。新校區占地300余畝,30軌制,按照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標準設計建設。未來幾年內,學校將把普及高中教育,建設省級、國家級示范性高中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努力把永年二中建成全市的現代化高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