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公園位于鎮江市區的西北,由金山寺、天下泉、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景點等組成,是著名的國內游覽勝地。金山海拔43.7米,占地面積41.6公頃,風景幽絕,形勝天然,自古為我國游覽勝地之一。古代金山原為一個小島,駕于江上,"萬川東注,一島中立",從而得到了"江心一朵芙蓉花"的美譽。金山之上,一亭、一碑、一泉、一廟無不浸潤著悠久的傳說故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白娘子水漫金山"、"白龍洞暗渡斷橋相會"等故事情節離奇,引人入勝,無一不盡透著人民對于美好愛情的歌頌,并使得后世萬代歷代記住了那著名的法海和尚。金山寺又名江天禪寺,是我國著名寺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代時被稱為金山寺,后來清代康熙帝在金山寺祈福后親筆將其題名為"江天禪寺"。金山寺依山而建,氣宇軒昂。殿宇廟堂、亭臺樓閣無不細致入微地體現著它的宏偉、壯闊——雕刻精美的窗欞、描繪細膩的門楣、翹角飛檐的構造,再加上聳立入天的慈壽塔,突出表現了金山寺的莊嚴、雄偉的特色。除卻著名的金山寺,金山公園內還有其他許多名勝古跡。秀麗挺拔的慈壽塔立在金山寺的西北,通高30米,與巍峨的金山寺相互輝映,互為補充。寶塔為八面磚木結構,不高,但俊俏。每層每面都開有走廊,供人們憑欄遠望,而且每面風光不同,獨有韻味。王安石就曾撰詩云:"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天下泉"中泠泉位于金山以西。《金山志》記載:"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彈山下,當波濤險處。"泉水時分難得,乃煮茶珍品,故而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列其為"泉"。神話傳說,亭臺樓閣,小河曲橋,湖上泛舟,奇花異草,綠樹成蔭,清泉潺潺,著實讓人沉湎于金山的至極醇美意境之中。
歷史文化
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并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游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筑風格,殿宇后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跡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說《說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金山古跡“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說《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頫、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游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著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游人。有人說“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于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游覽金山之后,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風土人情
建議金山游覽路線,可以合理安排旅游行程:江天禪寺——夕陽閣——觀音閣——楞伽臺——佛印山房——金山四寶——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臺——七峰亭——白龍洞——朝陽洞——古仙人洞——玉帶橋——御碼頭——郭噗墓——天下泉——芙蓉樓。
--------------------------------------------------------------------------------------
旺季門票:50元
--------------------------------------------------------------------------------------
開放:6:00-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