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縣有小學141間(其中:前期小學及教學點55間),在校學生人數25546人,教職工1315人;初級中學17間,在校生14471人,教職工940人;高級中學2間,在校生4059人,教職工296人;教師進修學校1間,職業技術學校1間,在校生260人,教職工44人;縣示范幼兒園1間,在園幼兒475人,教職工31人;社會力量辦幼兒園和學校附設學前班共229班5729人,其中附設學前班159班 3441人,在園幼兒2288人(**縣示范幼兒園)。全縣離退休教師1069人。
基礎比較扎實,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我縣一貫重視辦好中心小學,發揮中心小學輻射作用,中學狠抓協作片教研活動,推動教學常規工作的落實,扎實推進科研促教工程,建立激勵機制,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的綜合評估制度,每年評先表彰一批教學質量優勝中小學校,促進了全縣中小學教學質量的協調、均衡發展,每年高考均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在全市有一定的名氣。
⒉ 干部群眾辦學熱情高。
我縣原有校舍基礎較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為改善辦學條件,我縣先后進行了實現學校“一無兩有”、“中小學校舍危房改造”、“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改造校舍”、“改造薄弱學校、建設規范化學校”等幾大戰役。在幾大戰役中,干部群眾辦學熱情高漲,對教育一往情深,紛紛以各種方式捐款捐物,獻工獻料,港澳臺同胞也非常熱心桑梓教育,竭盡忠誠,慷慨解囊,為桑梓教育獻出了一片愛心,以“改薄建規”工程為例,五年時間全縣共接受港澳臺同胞和社會賢達捐資共1000多萬元,其中香港知名人士何冬青先生個人就捐資400多萬元,在海內外傳為佳話。
⒊ 學校規模小,布局分散。
我縣地處邊遠山區,地廣人稀,學校分布比較分散而且規模小,麻雀學校多,僅前期小學就有80多間,布局調整后,仍有50多間。
⒋ 群眾對辦學質量期望值高。
山里的群眾民風淳樸,一貫崇文重教,迫切希望孩子通過讀書走出去。為此,群眾對辦好教育期望值很高,特別是對高中階段的優質學位更加關注,舍得花錢讓孩子到外地讀高中、中專。以今年秋季為例,初中畢業生達到縣重點分數線擇校到市重點中學就讀的有5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