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科研
學校于2003年創立了“學習型校園建設的實踐研究”市級課題,并于2006年成功結題。通過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1、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通過課題研究,我們構建了學習型的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營造了一個“校風正,班風好,教風端,學風濃”的校園環境。學校人人談學習,處處講學習,時時在學習,整個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緊緊圍繞改進學習,促進學習,提高學習,進而保證教師自主創新地學習,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學校充溢著濃厚的氣息。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培養了教師勤奮好學的習慣和嚴謹治學的態度。老師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于是感到“學然后知不足”,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地去學習;在與他人的思維碰撞中感到“天外有天”,于是不斷克服滿足感和懈怠情緒,自覺地去彌補不足,進一步激發學習的愿望和動力。老師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還發現,科學研究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尊重事實,不唯書,不唯上,只求實,久而久之,培養起了老師們嚴謹務實,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
(2)、促使教育達到了理想境界,教師展現了人生價值。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更好地掌握了教育規律,以人為本地藝術地進行教育教學,使師生愉快地工作、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使教育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實現了教育的理想境界。教師從中得到了自身發展的喜悅和幸福,加深了對職業意義的理解,實現了自我超越,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3)、教師轉變了陳舊的教育觀念,提高了科研水平和研究意識。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學習和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對過去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和改革,使教師的學習和工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老師們還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思考,判斷,勇于和大師對話,對日常的教育工作保持職業的敏感和探索的習慣,從中發現新的問題,發現新現象的意義,并不斷反思、總結和改進,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意識。幾年的研究實踐,使老師們的科研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老師們在研究過程中撰寫課題方案設計,調查報告,專題報告;教師先后寫出相關論文一百多篇,并出版了論文集;幾年來,教師共有篇論文獲獎。
3、促使學生學習力顯著增強
(1)、學習動機實現由外向內轉變。課題研究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了由外部壓力向內部動力的轉變,學習真正成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這種由需要而產生的學習動力,推動著學生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努力奮進。
(2)、學習習慣趨于良好。在課題研究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十大優良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加以取舍,每人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形成穩定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習能力明顯增強。通過課題研究,教師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手段,轉變了教學方式,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扮演了學生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授學生以漁”。學生也一改過去一味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了學習方式,掌握了學會認識的工具,掌握了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掌握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于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
(4)、學習效果成效顯著。通過課題研究,教師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有效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于是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
(5)、學習內容實現由窄向寬轉變。由于學生實現了有效學習,因此,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地進行安排,這時,學生的學習內容必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于是,學生得以廣泛的涉獵更多的知識,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必然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1、通過學習型家庭的創建,激活了教育資源
在創建學習型家庭的過程中,由于有了家庭廣泛而積極的參與,學校進一步激活了教育資源:家長是很好的人力資源,通過研討,他們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同時對學校的政策法規和辦學情況進行了對外宣傳,促進了學校的良性發展;家庭提供了豐富的物力資源,圖書、電腦、資料讓學生間實現共享;家庭又是良好的環境資源,這一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社會的方方面面,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5、提升了學校辦學品位,增強了學校競爭力,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構建起以共同愿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征的對學生負責的扁平化的橫向網絡管理系統,改變了“制度+控制”的傳統管理模式,強調“學習+激勵”,不但讓教師勤奮工作,而且讓教師更聰明的工作,提升了學校的品位,增強了學校的學習力,提高了教師的群體智商,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競爭力的目的。幾年來,學校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家長放心,社會滿意,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工會活動
(1)率先在全市進行學校基層工會干部直選
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學校提出“科學、民主、法治、德治”的治校方略,并著重在民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公開”,并把該理念滲透到學校各項管理過程和考核工作中,不斷總結開展。二○○六年春季學期,為了讓教師真正體現主人翁地位,發揮主人翁責任感,同時讓學校管理更加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更加體現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打破人情味太濃的管理,學校決定從源頭做起,真正發揮工會工作在整個學校各項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于是決定先進行工會干部直選。
我校實施該項工作,是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總領全局。根據《工會法》和《工會章程》的規定,并結合我校實際,在市總工會、市教育工會、縣總工會、縣教育工會的正確領導下開展此項工作。并本著依法治校、民主辦學的思想,通過教師個體實現主人翁責任感,形成合力,共同整合,實現學校發展快速推進。
通過此次直選工會干部活動,全校教職員工認真學習了《工會法》、《工會章程》等法規,進一步增強了民主法制觀念和參政議政的意識,是教師們一次難得的加強學習和理論提高的機會。該活動進一步推進了我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進程,對我校的發展必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創造性的開展工會活動
如學校舉行的“SBA”(校內教職工籃球賽,每周舉行一次,全校教職工參加)活動,每月都邀請全校教職工及其家屬會餐,大家歡聚一堂,共享快樂,體現了更多的人文情懷。該校活動已經堅持了十一年之久。
三、素質教育
(1)、定期開展主題活動。每周確立一個主題,全校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學習,在班級內進行展示、交流或競賽,選出一名優勝者參加學校每周四統一舉行的活動。活動采用了靈活多樣的形式。如仿照“開心辭典”的“開心周四”,仿照“幸運52”的“幸運擂臺”,還有“故事會”、“演講臺”、“綜藝舞臺”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造就了大量的“小博士”(如2003級學生陳鵬參加古藺縣公民道德建設知識競賽獲第二名),培養了許多特殊才藝的學生,發現了很多學生的閃光點(盡管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不大理想,但老師以此為契機,通過鼓勵,促進了學生地良性發展)。
(2)、舉辦“學生風采大賽”。學校每年舉辦一次“學生風采”大賽,通過“英姿颯爽”、“英才睿智”、“情景反應”、“激情暢想”、“多才多藝”五個環節,分別對學生精神風貌、知識儲備、應變能力、口語表達、綜合才藝進行了檢驗。 C、舉辦書畫作品展。學校每年利用國慶的機會舉書畫作品展,通過該項活動的長期開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該項活動已舉辦了第九屆了。 D、組織“每周一歌”活動。音樂課歷來被視為“小兒科”,學校普遍不重視,新課改后的音樂教材對于農村初中學生形同“天書”,盲目崇尚流行音樂的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知缺失,使我們**不對音樂教學進行重新審視。我們認為,音樂的特殊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難以替代的。因此,我們便在學校踐行“每周一歌”,力圖通過這一活動,改造那些五音不全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七年的實踐證明,音樂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了學生情操,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一)學校教學質量一年上一個新臺階,初中畢業會考綜合評估連續五年名列全縣內類學校前列,二00四、二00五兩年更是獲得全縣第三名、第二名的好成績。同時,多個學科在全縣教育質量評估中獲得佳績。
(二)市級課題《學習型校園建設的實踐研究》在二00六年古藺縣教育科研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三)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
(四)教師、學生個人獲得各級各類獎勵:
● 全縣五項基本技能大賽中,侯俊獲名,參加市級比賽獲二等獎。
● 2003年,胡金波被評為縣先進個人。
● 2004年,雷葉被評為縣教師。
● 2003年,學校師生參加全國英語競賽,2名學生獲全國三等獎,雷葉、穆世瓊兩位教師獲全國指導教師獎。
● 2004年,雷葉、劉江、張杰三位教師獲升考單科三等獎。
● 2002年,全縣“林業杯知識競賽”,我校獲學生團體第二名。
● 2003年,全縣風采大賽中,徐付美同學獲二等獎,王顏同學獲三等獎。
●2005年,雷葉、蒲秀、王瑩三位教師獲升考單科三等獎。
●2005年,胡金波被評為全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2006年,學校被評為全縣“三滿意”活動先進集體。
●2006年,學生郭慶敏的論文獲省級獎(指導教師張雨)。
●2006年,侯俊、羅國川、姚柱雄合著的論文獲市級三等獎。
●2006年,姚柱雄的論文獲市級三等獎。
●2006年,王葉、李中葉、陳浩、侯俊、雷剛獲升考單科三等獎。
●2006年,侯俊被評為石屏鄉教導。
●2006年,李大賢、雷剛、姚柱雄被評為石屏鄉教師。
●2006年,羅國川被評為石屏鄉黨員。
●2006年,胡金波被評為全縣“十佳”校長。
●2006年,楊維萍被評為全縣“二十佳”班主任。
●2006年,學生參加全縣藝術大賽獲三等獎。
●2007年,王艷、羅杰、穆世瓊參加全縣語文、數學、英語優質課競賽分別獲一、二等獎。
●2007年,羅國川、姚柱雄被評為全縣教育系統先進個人。
●2007年,侯俊獲全縣初三畢業班教育質量評估學科名。
●2007年,何敏參加全縣自創作品朗誦比賽獲二等獎。
●2008年,王瑩被評為古藺縣教師;
●2008年,侯俊獲全縣初三畢業班教育質量評估學科名。
●2009年,王瑩被評為瀘州市班主任;
●2009年,羅國川被評為古藺縣骨干教師。
●2009年,侯俊、雷燕、穆世瓊被評為古藺縣學科帶頭人。
●2009年,王小波參加古藺縣初中歷史優質課榮獲一等獎;
●2009年,李麗娜參加古藺縣“中華誦·2009年經典誦讀大賽”榮獲二等獎;
●2009年,王瑩、李中葉二位教師獲升考單科三等獎。
●2009年,陳琳、陳華蘭二位老師榮獲升考單科二等獎
●2009年,石屏中學被評為“古藺縣依法治校示范校”;
●2009年,石屏中學被評為“古藺縣綠色學校”;
●2010年,李麗娜代表古藺縣參加市計劃生育知識競賽榮獲二等獎;
●2010年,劉偉參加古藺縣體育優質課競賽榮獲一等獎,并代表古藺縣參加瀘州市的比賽。
學校發展迎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古藺煤礦成功改制,石屏一礦破土興建,石屏即將迎來繁榮的經濟局面;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石屏即將迎來全新的教育局面。面對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大好局面,石屏中學的全體教師已經做好了準備,相信明天一定會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