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程】
1957年3月,時任澄海縣副縣長王鼎新、縣委統戰部長許秩西等同志,為滿足歸僑及僑眷子女入學之需,成立了澄海縣華僑中學籌備委員會,并向海外僑胞發出了《籌辦澄??h華僑中學緣起》,倡議成立澄海縣華僑中學。并得到了海外僑胞及鄉賢俊彥的熱烈響應。原計劃建校于溪南區之獅山,后經再三研究,后擇址于澄城東門外校場埔、鸚哥埔交界處。1958年,在建的華僑中學采取邊建校、邊辦學的辦法,招收了首屆初中一年級新生200名,暫借城北李氏大宗祠作為臨時校舍;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100名,寄讀于澄海中學。1960年7月,華僑中學校舍落成后,初、高中全部班級遷入,學校從此有了自己的正式校舍。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華僑中學停止招生,在校學生也處于停課狀態。1967年華僑中學改名為澄海縣育紅中學,1969年又與縣農業職業學校、城關農業中學合并并改名為延安中學。不久,延安中學也取消了。1979年,澄海縣委決定恢復澄??h華僑中學。復辦**年暫借澄海中學校舍上課,由于原僑中校址在“文革”期間被四所工廠占用,經縣政府批準,劃出東門外后坑園荒地作為學校的新校址辦學至今。因行政區劃變更,學校1995年改稱澄海市華僑中學,2003年改稱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至今。
【基本情況】
學?,F為廣東省一級學校、汕頭市重點中學、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澄海區定點實驗學校、廣東省籃球傳統項目學校。學校以“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為辦學理念,教師隊伍團結互助,工作氛圍輕松和諧。學校實施具有人文特色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具備較強的辦學實力,實現了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辦學目標,高考上線人數和錄取率長居澄海區前列。藝術教育特色突出,勢頭強勁,許多學生考上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
【設施建設】
學校位于汕頭市澄海區城區,交通便利。學校占地4.1萬平方米,教學設備設施先進,擁有室內游泳館、室內籃球館、塑膠跑道運動場及功能先進的各類實驗室、電教室。
【師資隊伍】
學校擁有一支德高、業精、職勤的教師隊伍。教職員工現有175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42人,中級職稱63人;具有本科學歷127人,學歷達標率達98%。近幾年,教職員工54人次被授予全國和省、市先進工作者、教師、名校長、名教師、南粵教壇新秀、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有89篇論文獲國家、省、市獎項。
【未來展望】
學校要力爭辦成高水平的省一級學校,在條件成熟時,向“國家級示范高中”沖刺。要按照教育現代化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精、知識結構與年齡結構相對合理的學校行政領導和教師隊伍;推出一批教學有一定建樹的學科帶頭人;努力促使教師向“學習型”、“專業型”、“學者型”的方向轉變。爭取支持,增加投入,高標準進行學校硬件建設。加大教育教學科研力度,特別是在新課程實驗和體育藝術教育方面爭取有新的突破和發展,進一步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適當擴大招生規模,實施個性化管理,讓僑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