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長高天志說,青少年應多進行無氧運動,如跑百米,但校園小,沒有操場,學生根本沒有地方跑百米。我們現在沒有環境培養男孩子了,男孩子都成了學究模樣,缺乏陽剛之氣。
山西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姝是一位體育,她為“火柴盒學校”出主意,在目前體育場地無法增大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選擇跳繩、撞拐拐、推手等運動,鍛煉平衡,提高協調能力,可以練俯臥撐增加上肢力量,做仰臥起坐增強腰腹力量,也可以進行短距離來回的折返跑等。
有人說,既然場地小,基本是原地運動,那么學生可以練氣功,但劉姝否定了這種說法。她說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一定要選擇適合學生鍛煉的方式。劉姝強力推薦跳繩,跳繩可以鍛煉包括軀干、腰腹在內的很多部位。在戶外跳繩時,可持續跳,提高有氧能力,也可以快速跳繩,限定30秒鐘,越多越好,這樣可以提高無氧能力,增強爆發力。
此外劉姝提出,可以選擇在學校附近的其他安全場地進行鍛煉,如39中附近就有一家民營的健身場地,學校可以適當出錢讓學生到那里鍛煉。
記者在山西省教育廳了解到,這個省的許多中小學校都存在體育場地狹小的情況,尤其是作為省會城市的太原市更為突出,許多地方寸土寸金。由于歷史原因,學校在過去逐漸被周圍的民居、商業樓堂包圍,而學生人數又日益增多,體育鍛煉已經成了讓很多學校頭疼的事。山西省教育廳體衛處調研員任向東告訴記者,有的小學即使從早晨8點開始,除去上課時間,一次三個班做操,一天要12個小時才能全部做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學校為解決操場小沒法全部學生一起做操的問題,行之已久的辦法是實行每周“一三五、二四”分操制,即一些年級在星期一、三、五做操,另一些年級在星期二、四做操。有的學校一批學生在院里做操,剩下的在教室里做眼保健操。
太原市體衛藝處處長沈慶偉說,自從沁源交通事故發生后,教育部門要求各學校千方百計加強學生的體育活動。學校體育場地小現在是明擺著的事,學校目前要多組織小型比賽,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開展“一只毽子、一根繩”類的小型活動,如跳跳繩,踢毽子,打沙包,踢拐子,跳皮筋兒等。小孩子們是根據興趣運動的,在選擇適合場地小的運動時,學校要特別注意增強運動的趣味性。
劉姝告訴記者一個怪現象,在學校缺乏場地的同時,有些學校周圍的單位、廠礦、民營企業的健身場地平時卻閑置著,往往學生上體育課、活動課的時間正是上述場地空閑的時候。劉姝認為,為學校開放上述場地是當務之急,國有單位應主動打開大門,讓孩子們進行鍛煉,教育部門應引導民營企業辦成半公益性的場地。開放上述場地并非是各家企業單位的事情,教育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資金進行大力支持。
體育場地不足并非是山西的特色,全國普遍存在這種現象,而與此同時,教育部進行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表明,近年來中國的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高天志說,學生缺乏鍛煉,一方面影響學生體質,再有就是培養不了男孩子的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