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祖寺始建于清朝,延續7代,迄今已有120余年歷史,高僧大德輩出,四眾弟子遍布全國,譽滿海內外。22歲在報祖寺出家的南禪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本煥老和尚就是杰出代表。
清光緒初年,璜定法師從武昌寶通禪寺回鎮,在鎮民支持下買下平房;間作為自修和弘法利生的道場。其時,大儒、大書法家李開軒先生親題“報祖寺”匾額,以示“知本報恩”之意。此即報祖寺之由來。
文革期間,報祖寺被毀。但倉埠人民無不懷念它,時刻期盼能重新聽到那警策人心的晨鐘暮鼓。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1997年,因緣成熟,倉埠鎮民自發聯名上書,請求重建報祖寺。本樂法師抱彰顯祖德之心,懷弘法利生之志,存助故鄉發展之愿,不顧年高(時年八十歲),回鄉承擔起復建報祖寺的重任。
蒙諸佛庇佑!報祖寺恢復建設得到十方信眾的傾力捐助和支持。自1999年1月1日大雄寶殿破土動工,歷經4年,報祖寺已建成三園、四殿、六樓等各種配套設施,成為了一個功能齊全的三寶道場。2003年,殿宇重建的報恩寺由當代高僧本煥大和尚主持諸佛菩薩圣像開光。為區別道觀河報恩寺,本煥大和尚改寺名為“報祖寺”,以示不忘祖師弘法利生之遺訓。十方常住、居士禪修、來寺行腳、遠近信眾赴寺禮佛,居士念佛習定,深獲法喜。
本樂老法師是現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現存于世為數不多的弟子之一,自幼出家于新洲倉埠報恩寺,并禮該寺住持傳久老法師為依止師,獲賜法名心發,號本樂,與當代高僧本煥大和尚為同門師兄弟。
1936年,于漢陽歸元禪寺受具足大戒。戒期圓滿后,住武昌寶通禪寺禪堂,修習禪法四年,足不出戶,頗多悟證。深得當時寶通寺住持問賢長老器重,留作侍者。當時,寶通寺與江蘇的金山寺、高曼寺、浙江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并列中國著名禪宗道場。
1939年,拜別問公,轉住漢陽歸元禪寺禪堂,禪功更上層樓。
1941年,應倉埠報恩寺住持傳久老法師之請,榮任該寺方丈。抗日戰爭期間,本樂法師依報恩寺施粥贈藥,活人無數,遠近聞名。
1944年冬,為報效開山始祖璜定老和尚,本樂法師禮請武漢歸元寺,寶通寺,普渡寺諸大業林50余味高僧大德,一方面舉行息災護國水陸法會,施設焰口,廣作佛事,超度陣亡將士,一方面開期傳戒,受戒法子200余人。整個法會凡40天,寺外炮聲隆隆,槍林彈雨;寺內清凈莊嚴,有條不紊。,報恩寺聲譽鵲起,轟動中原。
1945年秋抗日勝利后,太虛大師委派葦舫法師恢復武昌佛學院。1946年春,武昌佛學院再次開學,隆根法師(今為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是其同學。本樂法師獲入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修學。1947年本樂法師轉讀重慶北培漢藏教理院。惟賢法師(今為成都文殊院方丈,當代高僧)圓真法師(今為普陀山長老,當代高僧)為武昌佛學院老師,時尊印順法師(解放前遷,為現代佛門泰斗)為導師。。
10年的艱難建設,大大活躍了倉埠的經濟,使倉埠的旅游,建材,餐飲,農產品等行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使得當地社會風氣得到凈化,客觀上起到了“和諧社會”的作用。
2006年底,報祖寺第三期工程寺廟三門,彌勒殿主體工程完工,禪堂,念佛堂。海會堂,僧寮,觀音文化長廊尚在建設中。
目前,本樂老法師還兼任新洲區陽邏雙柳彌勒寺方丈,新洲區佛協副會長。
本樂老法師主持報祖寺10年來,來寺求子,求財,求學,醫病,消災,求福者屢屢感應,聞名遐邇。然老和尚不以為意,每每勸人積德行善,信愿念佛為要。目前,本樂老法師以重現祖庭,培養僧才,恢復道風為三大愿。我們祝愿老和尚早日圓滿,長久住世,廣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