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枝花鹵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柏氏家族,結合傳統鹵菜工藝,創新研發出純油鹵工藝,多年來,該油鹵秘方一直秘而不宣,僅為柏氏家族逢年過節自家享用之美食。直到2010年,老枝花鹵創始人機緣偶遇柏氏家族主廚,方獲此秘方,又經過3年的刻苦實踐,終成老枝花鹵現在的絕世美味。老枝花鹵以36味中草藥的"老枝"為底,以特殊的制作工藝生成鹵油,菜品外觀清爽,入口特殊藥香,咀嚼回甜飽滿,吞咽后香辣回蕩。一味鹵油,百味菜品,花樣繁多,各具風味,"老枝"+"花樣",故此得名"老枝花鹵"。
鹵菜初的形成經歷了從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歷史階段,大約經歷了千余年的時間。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萬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廣都鹽井"生產出四川早的井鹽,西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在追述當時飲食習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魚鹽、茶蜜、丹椒"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巖鹽和花椒制造鹵水。
到西漢時,由于井鹽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已經初步形成。西漢人左思在《蜀都賦》中就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練神養血者,莫不畢際"的記載,調夫五味講的就是鹵的調味方式。"蜀都"即是其中寫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當時的生產已經極大的豐富,經濟也飛速發展,這也是"成都"名號的來源"蠶叢嫘祖,繅絲織錦;魚鳧杜宇,漁獵布谷。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
經過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鋪墊,川鹵在唐朝時已經邁了一大步。唐朝的遷客騷人們為了找到詩的靈感,都喜歡在寫詩時飲酒。宮廷的飲酒作樂都無不與酒有緣。而飲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這樣就促進了川式鹵菜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明代,人們的飲食習俗注重養身食療。特別是明代的《飲膳正要》和《本草綱目》的問世,促進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視食療。由于記載的藥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達到調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為鹵菜調料。
從八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從事川味鹵烹技術的搜集、總結、教學、研究、開發的專業人士不斷增加,使川味鹵烹技術更加精湛,品種更加豐富。由此,川味鹵菜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昌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