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旭日進發—淺談養成教育
“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就改教育。”——大前研一
古往今來,眾所周知,事情的細節決定成敗。對于個人來說,細節的基因就是性格,而性格的本質就是習慣,性格決定命運,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說:人生因為習慣不同而走向迥異。為此我們又要追問:習慣究竟是什么呢?
綜合研究表明,習慣可以概括為個人和社會群體中常見的活動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應傾向、自動化的動作和穩定的行為方式。從個體層面看,習慣是個體后天習得的自動化了的動作、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是條件反射在個體身上的積淀,亦是個體與外界交互形式的表現;從社會群體層面看,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風俗與價值體系。習慣雖然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但它們是深層次統一的,習慣既是個體的個性標簽,也是社會群體的內生屬性,不僅如此,它們彼此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對此,梁漱溟先生精辟地指出:“學習始于幼兒模仿成人,所以習慣之事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沒有模仿因襲無以成為習慣,但社會上一種習慣固始創于個人,乃風行于群眾間。雖云創始,卻無不有其所借資的基礎,即無不是在因襲中有所更改,摻入新成分者。其所因襲莫忘是先存在社會的。這樣,所謂習慣便是從社會到個人,從個人到社會循環不已的事。”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從孩提到成人的成長過程,正是每個人系統地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階段,而習慣也在其間慢慢形成,因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大致分為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生活的習慣、學習的習慣以及思維的習慣等,要在這些方面皆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顯然不是一日之功,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呢?以此為懸鵠的教育改革應運而生,作為時代回音的養成教育給出了答案——依據每個孩子的特性施以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正所謂培養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便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終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習慣。
養成教育不僅是思旗國立一貫秉承的理念,更是我們矢志不渝的踐行——不斷探索養成教育工作的先進方法和有效途徑。我們以學生的德育為起筆,在培養習慣上著墨,把養成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使學生的成長從養成開始,遵從個性到方法的映射,構建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主體發展、終身發展”的教育。我們的主題詞是:關注這一個,關注每一個。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用心教書,悉心育人。“用心”與其說是一種付出,莫如說是一種追求;“悉心”與其說是一種態度,莫如說是一種境界。無論“用心”,還是“悉心”,皆源于“愛心”!
人生路漫漫,習慣貫穿始終。讓我們就這么整裝出發:
立下一個目標,踏上一段征程;
堅持一類行為,培養一種習慣;
播下一份希望,收獲一片天地。
小學、初、高中各科輔導,一對一、一對二、一對三、一對四等多種上課模式任你選擇。
聯系方式
電話: 027-82640766
咨詢/報名地址:漢口新香港路華氏百貨F座2108室
[乘坐560 711 534 726 706 35路公汽到新香港路站下 華氏百貨(儒商花園)杏園F座2108思旗國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