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縣**中學蕪湖縣**中學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學校前身系1906年創辦的寧國府中學堂。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空軍中將徐承棟、陸軍少將汪一新、陸軍大校章長根、中國人民大學著名教授江春澤、著名作家魯彥周、著名畫家鄭伊農等一批知名人士是學校學子中的佼佼者,蕪湖縣一中已經走過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在它第二個世紀的伊始,蕪湖縣**中學抓住機遇,進行跨越式的發展。
初創
(一九二零年——一九三六年)
本世紀初葉,在五四運動的高潮中,新文化運動興起,影響所及,各地紛紛開設學校。一九二零年八月,宣城地方熱心辦學人士,呈請當時省教育廳批準,在宣城小東門奉公街前清游擊公署創辦宣城蠶桑學校。一九二二年宣城蠶桑學校改為安徽農業學校,同年底又改為安徽寧國府六邑(宣城、南陵、涇縣、旌德、寧國、太平)公立初級中學。初創期間,全校師生員工不滿百人。校長先后計有周芷貞、吳榮生及茆魯蓀。
蕪湖縣**中學三十年代末,宣城城內曾設有女子初中一所,校址在縣夫子廟,僅有三個班級,學生近九十人。由張伯熙、張益清先后任該校校長。因經費拮據,學生人數過少,于一九三六年夏,與寧屬六邑公立初級中學合并,改名為寧屬六縣聯立中學。聯中校址在女中舊址夫子廟,并稍加修葺。首任校長為旌德人江康世。寧屬聯中當時有三個年級,六個班,男女生分班教學,學生人數近200人,教師員工約20人,校舍系舊房改修,教室、宿舍陰暗潮濕,學生活動場地狹小,無圖書儀器,教學用具及體育器材只寥寥數件。
遷校始末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九年)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寧屬聯立中學第二學期開學后不久,宣城即遭日機轟炸,學校無法上課。校長江康世因系旌德人,乃決定把學校遷往旌德江村。是年十月底,學校開始搬遷。學校遷抵江村后,臨時借用江氏宗祠分祠及江村小學為校舍。次年春,開學上課,原有部分師生亦陸續來校。
不久,宣城及鄰近各縣相繼淪陷,大批青年學生流亡涇縣、旌德及徽州地區。于是有大批失學青年來江村入學學習,因此聯中學生人數增多。到一九三九春,聯中增設高中三個班,成為完全中學。初中則增加到十三個班,高初中學生共有800多人。一九四○年以后,涇縣、寧國、南陵、宣城各縣相繼開辦初中,因此寧屬聯中初中部學生人數驟減,但高中班級卻有所增加。一九四三年高中為七個班,初中只有六個班,學生人數為550余人。一九四四年高中為七個班,初中減為五個班,學生人數只有470余人。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的一九四五年春,高中則減為五個班,初中只有三個班,學生人數不過320余人。當時寧屬聯中的教職員工除一部分系遷校之際來江村外,大部分教職員工均系就地聘用,其中絕大多數是旌德人。以后外地教師紛紛離去。該校教工工資微薄,每月所得,除交伙食外所余無幾,無法贍養家庭,生活甚為清苦。
寧屬聯立中學遷旌德江村后第二年,又相繼增設涇縣、寧國、宣城三個分校。涇縣分校由周芷貞任分校主任,校址在涇縣茂林附近潘村,校舍系借用潘氏宗祠。全校分四個班(高初中各兩個班),男女學生有200余人,教職工20人。至一九四三年,涇縣分校高中兩個班并入江村校本部,初中班并入涇縣初級中學。宣城分校校址在宣城周王村附近之榨門口,校舍系借用師家大屋及五松庵兩處,主任為方詩祥。宣城分校只有三個初中班,學生130余人,教職工約10人。一九四二年宣城分校改為宣城縣立初級中學,抗日戰爭勝利后遷往宣城縣城里,解放后并入安徽省宣城初級中學。
一九三九年底,江康世委派校本部秘書彭懋常往寧國縣籌設寧國分校,校址覓定寧國縣東南山區之寧國墩。寧國分校以地處山區,對外交通不便,學生入學者不多,僅60余人,分兩班上課。一年后,以學生人數過少,即宣告停辦,部分學生轉入校本部。
一九四六年一月,旌德三溪人陳在平任寧屬聯立中學校長(江康世已去世)乃決定把聯中遷回宣城。當時聯中舊址宣城縣夫子廟在抗日戰爭時期,已全部毀于炮火,無力重建,只得到處尋找公屋做校舍。有一天,我在蕪湖市路遇陳在平(當時我在前省立蕪湖中學任教),陳談及擬把聯中遷回宣城,但苦于校舍無著。我建議陳往灣沚去看看,因灣沚在抗日期間系日軍據點,日軍在鎮東獅子山附近筑有營房數棟,因日軍勿促退走,房屋損失不大,若稍加修葺,可作校舍之用。且灣沚水陸交通便利,便于學生入學。陳采納我的建議,便于次日前來灣沚察看房屋,旋即去宣城申請遷校灣沚,獲得批準。不久,聯中遷灣沚。暑期中,原寧屬聯中一部分學生來校,又添了一些新生。九月,學校開始上課,計有高中四個班,初中兩個班,學生計220人,教職員工約20人左右。聯中開學后不久,陳在平辭去校長職務,由彭懋常繼任校長。一九四八年,聯中有高初中各四個班,學生330余人。因缺乏教師,缺經費,學校大部分開支靠學生學雜費收入勉強維持。到解放前夕,學校僅開設高初中各三個班,高初中學生總數只有181人,教職員工人數也減少到10余人。寧屬聯中校史前后也有10余年之久,但學校始終不穩定,有時甚至難以為繼,更不談上發展了。
發展
(一九四九年——一九八四年)
蕪湖縣**中學一九四九年四月,灣沚解放,當時大部分學生均未離校。人民解放軍關懷教育,臨時委派原聯中老師王慶新接收學校,并成立了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領導機構。一九四九年八月,宣城專員公署批準把聯立中學改稱為皖南區灣沚中學。
一九五零年秋,灣沚中學的高中部并入宣城中學,設初中三個班,學生約百人,并正式委任馮紀云為校長。一九五一年學校曾附設過一個獸醫班,一年后獸醫班并入鳳陽獸醫學校。一九五三年又以當時蕪湖縣初師(校址在蕪湖縣方村)并來初師三個班(三年級兩個,一年級一個班),于一九五四年夏結束了附設的初師班。
此時,學校規模正在逐漸擴大,發展為七個班,學生增加到560余人。一九五四年初,校長馮紀云調省工作。夏維民繼任校長,后夏調郎溪中學任校長,繼任校長為楊濟人。楊來灣沚不久,便去北京學習,由岑佩鋒繼任校長。
一九五六年初,學校改為安徽省宣城**初級中學。一年后,學校更名為宣城灣沚初級中學。此時學校發展為八個班,共有學生七百余人。
一九五七年,楊濟人復任灣中校長。一九五八年,蕪湖地委批準灣沚初中改為完全中學,暑假后招收高一兩個班。校名改稱為安徽省宣城灣沚中學。
自解放時起,至一九五八年的10年時間里,由于中國共產黨重視文教事業,灣沚中學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日益鞏固、發展。班級增多,學校人數日益增多,圖書儀器及教學設備亦陸續添置,教學質量在逐步提高。
一九六二年,楊濟人調走,由秘書陳奇暫行主持教務。一九六四年汪時春任灣中校長。在文革期間,灣沚中學相繼由林杰、方覺、王竟成等人主管教務。文革后期宣城縣派王朝安、郭逸群來灣中主持教務。一九六九年十月,王朝安把灣中一分為四,下鄉辦學。王朝安去花橋,陳文宣去趙橋,徐永生去紅楊,灣沚則由方覺、王竟成主管校務。灣沚中學所有校產亦一分為四。此時灣沚中學師生,大部分下鄉,去花橋、趙橋、紅楊等處。
一九七零年,汪時春復任灣沚中學校長。一九七一年,宣城八社二鎮劃為蕪湖縣管轄,灣沚鎮成為蕪湖縣城關鎮,灣沚中學亦改為蕪湖縣中學。
自一九七二年起至一九七三年署假,蕪湖縣中副校長為吳同秀。一九七三年秋,王英繼任蕪湖縣中校長。一九七八年學校易名,改稱為蕪湖縣**中學。從此以后,學校發展很快。特別是一九八二年,學校成為蕪湖市重點中學后,上級增拔經費,擴建校舍,充實圖書儀器及其它教學設備,學校面貌大為改觀。至一九八三年,學校共有高初中五個年級,27個班,其中高中為11個班,初中為16個班,學生人數多達1500余人,教師員工人數共有115人(**已退休的6名員工)。自一九七八年王英調走后,繼任縣一中校長者先后有黃勛、梁家慶、王訓之、巫俊欽。
自一九七八年暑假全國大專院校恢復招生制度以后,截至一九八三年(八四年縣一中無應屆高中畢業生)止,一中每年應屆畢業生報考大專院校的錄取名額逐年增加。七八年僅錄取3人,七九年錄取11人,八0年錄取24人,八一年錄取42人,八二年錄取79人,八三年錄取人數較多,為135人。
從一九八一年起,畢業生錄取全國重點大專院校的也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歷屆高中畢業生所錄取的全國重點大學有:北大、上海交大、科技大、復旦、同濟、浙大、武大、解放軍政治學院、長春地質學院、東北工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合工大、華師大以及全國其它著名大專院校。進入大專院校學習的學校學生學習勤奮,學習成績較好。其中如陶明同學在上海交大畢業后,由學校送往法國繼續深造。楊春同學由東北工學院畢業后已考取去英國深造。其他大專院校畢業的同學均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做出了應有的成績,為祖國四化建設貢獻力量。
八四年五月起,一中開始進行學校領導體制改革,實行干部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經過民主推選,謝文輝任校長,副校長有汪忠音、后正培。
綜上所述,蕪湖縣**中學六十余年之沿革史顯然可劃分為兩個時期。解放以前,一中前身各學校,大都設施簡陋,經費短絀,人事遞嬗,主教事者咸以學校為斂財和安插私人之場所,而其間又三遷校址,師生疲于奔命。教師薪資微薄,難以安心教學,學校風雨飄搖,教學秩序無法穩定。到解放前夕,已呈無法撐持之局面。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蕪湖縣**中學從此獲得了新生。建國3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中繼續不斷地向前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中的發展步伐加快,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多年來,一中全校師生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先后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建設社會主義各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工作的叢翰香(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副研究員)、江春澤(曾擔任過中國人民大學領導職務);在省工作鄭伊農(省著名畫家、書法家)以及在灣沚學校就讀過的著名小說家魯彥周等人。
蕪湖縣**中學全體師生,為祖國四化建設,為早日實現祖國現代化的宏偉大業正在作出更大努力。
蕪湖縣**中學操場蕪湖縣**中學為了滿足全縣人民對優質高中的需要,學校整體搬遷至南湖文教園區,新校區占地360畝,四幢教學樓、四幢學生宿舍樓、一幢綜合樓(內有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音樂室、美術室、計算機室、圖書室、閱覽室等)、一幢餐廳樓拔地而起,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容納2000多人的運動場看臺和標準塑膠跑道的運動場,12個標準籃球場等,課外活動場地也很寬敞。
圖書館擁有各類畫書約一萬八千五百多冊,供教學使用的各類掛圖亦大致齊全。各種理化儀器,可供10個實驗小組同時使用。其中較精密儀器有:分析天平(一架)、示波器(七個)、顯微鏡(十臺)、電影機(三臺)、投影電視機(一部)、電視機(兩臺)等。生物及生理衛生方面有各種切片、標本、人體模型,體育器材正不斷添置。
蕪湖縣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集體、蕪湖市青少年‘’兩法一例“知識競賽組織獎、全省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先進集體、全縣人才工作先進單位、蕪湖縣綠色學校、蕪湖縣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先進集體、”十五期間科技創新先進單位、2005年度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先進單位、蕪湖市第十二屆文明單位、2007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蕪湖市平安校園、2006年度簽約參保工作先進單位等諸多榮譽。
師資力量
蕪湖縣**中學桃李競芬芳的背后是一中教育者的辛勤勞動和默默無聞的奉獻。教者師為先,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蕪湖縣一中師資隊伍建設的亮點。學校啟動了“名師工程”,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一大批師德好、業務精的好“園丁”脫穎而出。學校有54個教學班,在校生3751人,教職工217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40多人,在讀研究生及獲得碩士學位的有12人,參加教育部主辦的“國家級中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學習的有3人,省級“教壇新星”3人,特級教師2人,全國勞模1人,有50人分別獲安徽省、市、縣級“教壇新星”、“園丁”、“師德標兵”等稱號,學校先后被評為省級“綠色學校”、市級“文明單位”、國家級“德育實驗先進學校”。出色的教育教學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鼓勵。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教育部部長周濟、衛生部副部長蔣作君、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等領導先后到蕪湖縣一中視察、調研工作。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還欣然為學校題詞:“名校、名師、名學生”,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校史悠久、底蘊深厚的蕪湖縣一中,已駛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這將為勤奮上進,樂于求知的莘莘學子成就未來提供一個寬闊的舞臺。
教學成果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蕪湖縣一中開展了務實**的工作,教育教學質量得以全面提高,高考成績逐年攀升。2004年高考,應屆畢業生達本科線406人,其中胡艷婷、徐繼光等一批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名牌大學錄取。2005年高考489人達本科線,蘇揚劍、奚俊俊等一批畢業生被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錄取,高二何潁沛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2006年高考再獲特大豐收,全校共有704人達本科線,本科達線率近80%,重點達線人數為243人,二本達線人數為584人,600分以上113人,其中張連云同學被保送上浙江大學。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學校更是碩果累累,所獲獎項數不勝數。學校更因出色的育人成果被譽為“高校人才輸送基地”和“人才的搖籃”。
(校長)唐斌歷任校長、黨支部書記:葉小春
副校長:汪峰、王瑾、王德明
辦公室主任:袁芳、
政教處主任:王昭江
現任校長:唐斌
蕪湖縣**中學廉政文化建設獲上級紀檢表彰
2011年5月31日,蕪湖縣紀委常委徐克霞帶隊到蕪湖縣**中學進行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檢查。蕪湖縣一中是蕪湖縣廉政文化建設的示范單位,并被推薦為省市級的廉政文化建設示范單位。
蕪湖縣**中學廉潔文化滲透到校園物質文化中,豐富在制度文化中,沉淀于精神文化中,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內化成師生自覺的行為。縣紀委主任盛學金檢查后高度評價了縣一中的廉政文化建設工作:形式活、內容實、資料全。教育局紀委曹書記陪同檢查,鼓勵蕪湖縣**中學在廉政文化建設方面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