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吳山廣場占地8萬平方米,1999年9月建成。南緣與吳山山趾相間。吳山廣場按觀瞻、功能劃分為幾個參差起伏的區(qū)塊:主廣場區(qū)塊、綠茵區(qū)塊、下沉區(qū)塊、公益區(qū)塊。廣場上常舉辦大型集會、演出,地下辟有大型停車庫。吳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山勢綿亙起伏,伸入市區(qū),左帶錢塘江,右瞰西湖,為杭州名勝。春秋時為吳西界,故名。或云以伍子胥故,訛伍為吳。又因此山有子胥祠,遂稱胥山。五代吳越中時(一說宋代)山上有城隍廟,故亦稱城隍山,今通稱吳山。唐王昌齡《留別岑參兄弟》詩:"誰言青門悲,俯期吳山幽。"宋蘇軾《卜算子》詞:"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金.海陵《題軟屏》:"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峰。"
歷史文化
自古以來,吳山就是城內(nèi)登高攬勝的好地方。據(jù)考證,古時的西湖是一個與錢塘江相連的海灣,吳山和寶石山是環(huán)抱這個海灣的兩個岬角。那時的吳山腳下,是一片煙波浩森的汪洋,漁民常在海灣捕魚、山上曬網(wǎng),故而得名曬網(wǎng)山。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南界,故改稱吳山。當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進諫吳王夫差慘遭屈殺。吳人憐之,就在此山立祠紀念,建造了一座“伍公廟”。這就是吳山上出現(xiàn)的座廟宇,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以后,廟宇、庵堂日益增多,林林總總幾乎遍及了吳山境內(nèi)的紫陽、云居、七寶、峨嵋等十多個大小山頭和山腰,故有“吳山七十二廟宇”的傳說。不過,這些廟宇屢建屢毀,時興時衰。在民間流傳廣、印象深的,還要數(shù)建于明代的“城隍廟”。據(jù)說,廟里的“城隍老爺”名叫周新,廣東南海人,生前曾任浙江按察使,為官清廉,人稱“冷面寒鐵”。他到杭州上任后,先清除了衙門中一批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的官吏、差役。接著,又微服出巡,親自查詢獄中犯人的案情,糾正了一批冤案,受到平民百姓的尊敬和擁戴,貪官污吏聞風喪膽。后來,因冒犯了權(quán)貴,周新慘遭殺害,百姓憤憤不平。皇帝為了平息民憤,就假說夢見周新已在杭州做了城隍。從此,杭州人就在吳山為他建了一座“城隍廟”。于是,吳山也就叫“城隍山”了。
風土人情
有廟即有會,吳山廟會由來已久。早年的廟會,除了燒香拜佛、算命測字等封建迷信活動外,還有賣書畫的、演廟臺戲的、變戲法、耍雜技的和賣花、斗雞的等等,店家、小販在廟宇四周和沿途兩旁擺滿了攤鋪。趕廟會的人往往是興致勃勃,滿載而歸。吳山廟會,不僅自古就有,而且四季不斷,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人們到此辭舊迎新、祈求一年的好運氣。二、三月間,杭嘉湖一帶的香客紛紛涌進杭城,而且一般都是先到靈隱、天竺、玉皇山、凈寺,后才到城隍山。香客把香燭燒完了,就想買點東西帶回去。所以,吳山腳下清河坊一帶的胡慶余堂、孔鳳春、多益處、狀元樓、張允升、方裕和等店家,生意格外興隆。這些老店之所以名揚中外,與廟會的興盛有極大的關(guān)系。到了立夏,開始農(nóng)忙,外來的香客就減少了。但舊時的杭州有“五郎八保上吳山”的習俗,從事商業(yè)和飲食服務(wù)行業(yè)的伙計,辛辛苦苦忙了數(shù)月,老板都要犒勞大家吃一餐,并放假讓他們上吳山趕廟會。此外,遇到哪座廟里的菩薩生日,吳山上也總要熱鬧一番的。如今,吳山上的廟宇雖已不存,但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和大批古樹卻還保留著。紫陽山原寶成寺附近有“感花巖”,上鐫刻有蘇東坡的詠牡丹詩和明吳東升書寫的“歲寒松柏”四字,字跡尚可辨認。再稍下的一塊山崖上刻有“山”三個大字,筆力遒勁,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帝的手跡。紫陽山西坡,原三茅觀舊址附近有一塊巖石,上刻“吳山峰”五個大字,這里是歷史上觀看錢江潮的勝地。
--------------------------------------------------------------------------------------
開放:0:00-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