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塔坐落在江陰市區南街和中山南路相交的西側。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796-983)年間,原為太平教寺的七級浮圖,俗稱"興國寺塔"。塔身古樸端莊,外壁呈八角形,飛檐曲欄,內壁呈四方形,隔層相間,塔的每一層都有回廊。塔內有轉角木質樓梯,層層登高,極目四望,可將江陰古城形勝盡收眼底。元末至正年間,興國寺塔首遭戰火毀壞。到明代正統年間按原樣修復,塔身增高到九層。嘉慶二十二年(1817),塔的架木及頂部遭火焚,但磚木塔身依然矗立。民國14年(1925)1月26日,直奉軍閥在江陰混戰,占領黃山炮臺的奉軍白俄炮手向直軍困守的城內開炮,一炮擊中殘塔之巔,塔的高層被削去一半,僅剩西南半側,遂成鋼筆尖型。解放后,政府數次對興國寺塔維修,1985年7月,江陰縣人民政府撥款30萬元維修,采取挖補、彌縫、聯綴等工藝,并圍鋼筋腰箍6道,加固排險,保持了興國寺他的原貌。現塔高42.22米,傾斜0.249米,頂心偏北18度,水平距中心點1.3米。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興國寺塔,千百年來歷盡滄桑,見證了江陰古城的歷史。如今,江陰人把它看作是江陰古城的標志和江陰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