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第十七中學依托大企業的雄厚實力,學校的教學設施起點高、標準高。
學校擁有400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建有綜合教學樓、實驗樓各一棟,宿舍樓二棟。實驗室、活動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圖書室、閱覽室等一應俱全。
學校建有校園網,和陽泉市局域網相連,36個教學班均配備了二機一幕,實現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自1989年建校,陽泉市第十七中學迄今已走過了整整十七年的崢嶸歲月。在這十七年中,學校歷屆領導帶領教職員工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奮發向上,使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由弱變強,由小變大。
今天的十七中學深知立校深植根,育人先立魂的道理。學校引導教職工崇德立志,不斷以德激志,以志導行,以行勵志。凝煉出了樸實的校風,積淀了無華的教風,培育出了嚴謹的學風,鑄就了吃苦進取的干風。正所謂:校風教風學風相容,干風師風生風合一,產生了強大的學校發展的推動力。今天的五礦中學堅持以情、理、法治校,完善了以學校管理為核心,組室管理為骨干,班級管理為基礎的管理體系。修改完善了規章制度,制定了考核評估辦法,推進了管理工作更趨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改革和科學管理克服了體制不順,責任不清和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弊端。學校顯現出干、師、生一致,責、權、利統一,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新局面。
對照示范校標準,該校還存在如下主要差距:
陽泉第十七中學位于陽泉市第十七中學,陽泉第十七中學提倡“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樹立“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⒈學校領導的辦學思想和教育教學價值觀,以及領導作風,還有待進一步調整,以適應建設示范校更高定位、更快發展的要求。
陽泉第十七中學位于陽泉市第十七中學,陽泉第十七中學提倡“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樹立“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⒉干部、教師的教育觀念還不能很好適應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對課程改革、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理解和實踐還不夠到位,影響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
陽泉第十七中學位于陽泉市第十七中學,陽泉第十七中學提倡“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樹立“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3、干部、教師對以教育的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的認識較高,但一部分教師掌握和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骨干教師數量不足,缺少在市、區影響較大的市、區學科帶頭人。
陽泉第十七中學位于陽泉市第十七中學,陽泉第十七中學提倡“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樹立“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4.校內的督導、評價、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比較齊全,但貫徹執行中缺少督導評估,因此學校管理在某些環節不到位。
陽泉第十七中學位于陽泉市第十七中學,陽泉第十七中學提倡“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樹立“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5.在學生的培養模式上不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應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適當的時間和空間。以促進學生生動、活撥、主動的發展。
校長 教育教學改革要深化,尤其要保持持續性發展,發揮示范作用,就必須加強教育思想建設。陽泉市第十七中學立足于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文觀。提出了"五個突出,五個兩手抓兩手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一是突出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和基礎教育的性質,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克服重智輕德體音美勞的傾向。
二是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教學相長,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三是突出因材施教原則,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兩手抓兩手硬。
四是突出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要任務的特點。素質教育和升學任務兩手抓兩手硬。
五是突出效率和質量并重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教學計劃走科研興校和改革之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陽泉市第十七中學一向視質量為學校的生命線,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
全體人員都應參與教學,支持教學。學校采取制定制度的辦法加強教學的中心地位。行政人員及各級領導都要拿出1/2以上的時間服務教學,跟蹤監控教學的各個環節。學校還以制定科學細致的教學常規,加強教研組建設,改革校本研訓的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優化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科研,開放課堂教學,實行分層教學,加強教學評估,辦好家長學校等更專業性的措施加強教學工作。由于學校管理有方,教師辛勤耕耘,學生品學端正,學校的辦學質量有口皆碑。
高考創佳績,年年超額完成市教育局下達的高考升學指標,中考升學也有一定的提高。這些都得到了上級的表揚,社會的好評以及學生與家長的信賴。
2006年陽泉市第十七中學已經由陽煤集團管理正式劃歸到政府管理,正式由五礦中學更名為陽泉市第十七中學。
學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十七中學人決心立足現在,開拓創新,把學校的辦學水平推向更高的層次,迎接未來的挑戰!
學校位于陽泉市陽煤集團電鋁工業園區內,毗鄰陽泉市平定縣的冶西、南坳二鎮。陽泉市是山西省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中心,山西省第三大城市,是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有“煤鐵之鄉”的稱譽。
陽泉市地處東經112°54'~114°04',北緯37°40'~38°31'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于受大陸性季風及復雜地形影響,市內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點: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較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春季少雨多風,干旱時有發生;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秋天云高氣爽,降溫快;冬季干冷,時有風沙天氣。旱災、洪澇、雹災、風災、霜凍等氣象災害頻繁。全市可分為溫寒農業氣候區,溫和農業氣候區(包括溫和濕潤農業氣候亞區及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亞區),溫暖農業氣候區(包括溫暖濕潤農業氣候區及溫暖半潤農業氣候亞區),暖溫農業氣候區。
本境光能資源比較豐富。太陽輻射總量多年平均值為133.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696.3~2886.3小時。熱量資源可滿足一年一熟,不少地方可達兩年三熟。年均氣溫不同地點相差很大,曖處(娘子關河谷)高達13.2℃,冷處(坪塔梁)僅為2.0℃,一般8~12℃。大于或等于10℃積溫為2400~3000℃,無霜期平均為130~180天。年降水量北部多于南部,平定為537毫米,市區560毫米,盂縣590毫米。
陽泉市歷史悠久,據20世紀50年代從平定西北棗煙、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證,舊石器時代中期,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西南舁村與五里莊村交界處曾經有人發現大量動物化石。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初,于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并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并州樂平郡、新興郡。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后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并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后全境屬東魏和北齊。隋時于今娘子關置葦澤縣,屬井州,后廢;于今盂縣境置原仇縣(后改稱盂縣),與石艾縣同屬遼州。唐初,市境屬受州,后受州廢,石艾、盂縣先后屬并州、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廣陽,徙縣治于廣陽村。五代歷屬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并州;之后,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屬河東路、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盂州降為縣,與平定州同屬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民國初為平定縣和盂縣,屬山西冀寧道,后直轄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