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長江北岸線即在新校區處,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就是描寫的唐代揚州南郊曲江──揚子津渡口地段的春夜之景。新校區命名為揚子津校區,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有確切的地域特征和鮮明的古城特色,且與學校現有的“瘦西湖”、“荷花池”等校區構成一種內在的聯系,能引發人們的聯想,激發對古城、對揚大的向往。
2008年5月12日,**座單體建筑破土開工,到2009年9月,4個學院的師生順利入駐,短短16個月的時間,一座現代化的大學校園拔地而起、雄姿英發。[2]
規劃設計:延續百年歷史文脈
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這是江蘇省內后一個獲批建設的大學新校區項目,也是百年揚大辦學空間的一次重大拓展。近年來,隨著學校事業的加速發展,原有的校園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需要,發展需求的擴大與辦學資源有限性的矛盾日益凸顯。擴大辦學空間、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發展后勁成了保證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經過深思熟慮,學校領導果斷決策:興建新校區。延續歷史文脈,把新校區建成人性化、文化型的精品校園,數字化、智能型的現代校園和生態化、環保型的綠色校園,是全校師生的共識。為此,學校確定了“整體協調、科學分區;適度超前、留有余地;按群組團、方便實用;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規劃建設指導思想。2006年底,學校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設計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華東建設發展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圣諾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等6家全國知名設計單位參加揚子津校區規劃設計競標。在師生評議和評審的基礎上,2007年3月,學校確定上海華東建設發展設計有限公司的方案為中標方案。規劃方案充分考慮了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揚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體現時代性、創造性的同時,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規劃中,新校區以河為界,象征開放式的“城的形象”;以水為脈,貫穿校園,使校園富有靈氣又不失冷靜;隨處可見的綠化土地,力圖將揚子津校園打造成為一座園林式校園。新校區的功能布局特色為“一心三區”。“一心”即位于揚子津校區圖書館;“三區”為校區東側及南側教學區、西北側的體育運動區、北側的學生生活區。三個分區既彼此,又通過環行道路和景觀軸線緊密聯系。新校區建筑物的設計力圖延續歷史文脈,涵蓋了一種人文的關懷與高度,創造了一個既有歷史延續又有現代氣息的大學建筑群。作為新校區的禮儀通道和中心廣場的核心建筑,圖書館整體給人簡潔大氣的感覺,其獨特的外觀形象及豐富的空間層次蘊含著多重寓意。外墻壁的斜面設計表達了通往“知識大門”的寓意,喻示著攀登知識之山的曲折路徑;形體設計上采用了集中式布局和整和的體量,形象單純明確,整體感強,成為校區內可以多角度、觀賞的標志性建筑;造型上注重雕塑感,內外空間豐富,光影效果強烈。此外,規劃方案還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對原有的水系進行拓展疏通,改造形成護校河,校園不設圍墻,并與校區西部的水系相通,形成一體。整座校園的設計簡潔明快、器宇不凡,既與揚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屬性和特色和諧相融,又與學校承傳百年綿延不絕的歷史文脈一脈相承。
建設施工:“質量好的建設項目”
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新校區建設與學校的全局工作緊密相連。為保證4所學院的順利搬遷,一期工程必須在8月底前完工。也就是說,在18個多月時間里,不僅要完成主體工程15棟樓宇、32萬平方米的土建任務,同時還要完成給水排水、強弱電纜、通信網絡、廣播電視、道路、綠化、校門、圍墻等大量配套工程。按照常規,這簡直是一項“**能完成的任務”。但新校區建設,就是要打破常規,把**能變為現實。
一場會戰在建設工地上全面鋪開。多的時候,好幾棟樓同時施工,5000余名建設者匯聚工地,腳手林立、車水馬龍、機器轟鳴,整個工地成了名副其實的“熱土”。
工期緊、任務重,如何確保工程質量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新校區建設中實行了“質量、工期、安全”三位一體的工作措施。學校要求監理單位、設計單位的人員進駐工地,進行質量跟蹤監督。工期進度要建立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同時要確保施工安全。學校還強化監控,嚴把材料(設備)采購關,同時嚴格檢驗,確保材料優質性和施工工藝規范化。基建處對所有工程建設實行項目負責制,安排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擔任每個項目的負責人,由他們對施工進行全程管理。除了每天要巡視在工程建設現場,監理施工質量,解決各種問題,每周各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員還會聚在一起,交流工程進展情況,探討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廣經驗,以提**率,保證質量。
與時間賽跑,得有超乎平常的投入和耐力,基建人沖在了前面。他們中的很多人,從開工的**天起,就奔走在工地,風里來雨里去,起早貪黑,寒來暑往,500多個日子,幾乎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臘月二十九才歇工,年初六就又走上了工地。他們戰陰雨、斗酷暑,搶時間、爭速度,想的是確保工期、是確保開學,全身心撲在了建設工地。
為節約成本,縮短工期,學校的基建人精心安排、優化施工流程,提高建設效率。2008年3月份開工的校內主干道建設,是先啟動的施工項目之一。這一做法打破了一般工程建設中,先建臨時通道用于施工,后再建干道的常規。項目施工組負責人介紹,新校區的單體建筑較多,要建立臨時道路耗資可能高達500萬,而且后修建道路與管道,還會與綠化產生矛盾。先建校園干道,不僅減少了建造臨時道路的投入,在施工過程中對道路的使用,也是對道路質量好的檢驗。
此外,在新校區建設中,學校堅持節約能源,采用創新技術。圖書館的空調系統就采用了先進的冰蓄冷技術,即在電網低谷時開機蓄冷,在電網峰時段釋放冷量,充分利用夜間谷值負荷的廉價電力,大大節省了電費開支。
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屋面采用了鋁鎂錳合金板,這是揚州市首幢采用該材料的建筑。安裝上運用直立鎖邊技術,支承方式隱藏在面板之下,整個屋面上看不到一粒穿孔。這些材料和技術的采用,將圖書館這一新校區的標志性建筑典雅沉靜、精致大氣的特點地呈現了出來。
6月下旬,省建設廳組織的“飛行檢查”“突襲”新校區建設工地,檢查組里見多識廣的們對新校區建設中嚴謹細致的管理和井然有序的施工流程贊不絕口,在事后召開的情況匯報會上,們毫不吝嗇對新校區建設的贊譽,稱其為本次檢查中“質量好的建設項目”。
配套建設:“全”是為了開學
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新學期伊始,剛剛搬遷進新校區的同學就驚喜地發現,除了無處不在的“新”,各種學習和生活設施的“全”,也讓他們倍感舒心。電熱水器、互聯網絡、校園廣播、多媒體教室、有線電視、一卡通……這些都已一一到位,而且設計非常人性化,使用起來也很便捷。同學們還注意到了一些細節,宿舍里的櫥柜、書桌等家具,新嶄嶄的,卻沒有一點刺鼻的味道;食堂墻上刻著的古詩詞、古色古香的宣傳櫥窗,讓校園里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隨地形起伏綿延的花草和樹木,看起來和周邊環境和諧融為一體,讓人賞心悅目……
入住新校區的同學們可能不知道,為了做到這些,學校的有關職能部門,整個暑假都在奔忙。
先期入駐新校區的4個學院均以工科為主,相關的儀器設備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種類繁多,涉及大型機床、精密儀器、暖通、給排水等,這對工程的設計、施工、搬遷和安裝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確保開學即能投入正常使用,設備處事先制定了周密的方案,精心組織拆卸、搬遷和安裝,盡力做到“一個也不少”、“一個也不損”。
此外,為貫徹“發展工科”的發展戰略,學校還投入4000萬重點建設了公共物理實驗室、機械實訓中心、污水處理實驗教學科研一體化實驗室、烹飪實驗室等一批設施,為學校的工科發展創設了一個平臺。
1864間宿舍、139間教室、3100個食堂餐位以及圖書網絡等設備,資產總價值接近4000萬元,從單件價值200多萬元的教學樓**空調系統,到單價不足1元的碗筷,不僅項目繁雜、品種多樣,而且搬遷安裝要求各異。國資部門協同校設備處、信息中心、圖書館、后勤集團等多個部門通力協作,圓滿完成了這項任務,確保按時搬遷順利實現。
為做好這項龐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國資處變單一的招投標管理為從計劃、組織、控制等一系列環節的過程管理,提前計劃、提前論證、提前準備。他們主動了解板式家具價格的市場行情和安裝要求,提前實施學生宿舍設備配置等工程,確保了在總體施工進度下合理預留通風環保等時間。
在具體實施搬遷時,國資處通過監督檢查搬遷現場等環節實施過程管理;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工作人員主動深入設備制作廠家和安裝現場進行檢查監督,從原材料選用到制作流程,累計檢查近60次,僅學生宿舍板式家具一項就抽查10多次。
為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國資處積極圍繞新校區建設調配人力、物力,迄今為止,全處招標數百品種,合同金額2950萬元,所有工作人員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完成。在揚州市質監局專業技術人員的抽樣和跟蹤調查中,不銹鋼制品、板式家具、課桌椅等設備均得到了一致好評,不僅符合合同約定,還優于國家標準。
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國資部門還努力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開支。在學生板材家具的采購中,學校充分利用了暑期家具板材價格供應價格較低的優勢,主動調整招投標時間,僅此一項就節約經費近50萬元。
廉政建設:創建“雙優”工程
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黨風廉政建設是新校區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2008年5月13日,新校區首個單體建筑開工的次日,學校與市檢察院聯合發文,要求在新校區建設中創建“雙優”工程。
“雙優”即工程優良、干部,學校明確要求,要嚴格規范基建程序和工作紀律,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絕不能出現“樓豎起來人倒下去”的現象,確保新校區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讓師生員工滿意。
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學校切實采取多種有效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參加新校區工程建設的學校所有工作人員以及承包商、供應商等相關人員,進行反腐倡廉形勢政策、法紀和職業操守教育,不斷增強法紀意識、責任意識和廉潔意識。校紀委組織學校參與新校區建設的工作人員,以及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貨物供應單位代表到揚州看守所進行警示教育活動;舉辦《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講座,召開迎新年茶話會,要求各職能部門強化責任制,所有工作人員要信守承諾,嚴格自律,過一個廉潔的元旦、春節……豐富有效的活動形式,在新校區建設中營造了濃郁的廉潔文化氛圍,讓參與新校區建設的所有人員都繃緊了廉政這根弦。
除了開展宣傳教育,學校還健全和完善招標投標、貨物采購、合同管理、工程簽證、工程監理、跟蹤審計、工程款結算、廉潔自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依,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以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此外,還實行廉政準入制度。檢察機關提供投標人有無不良記錄情況,對投標人進行廉政資格審查,對不符合廉政要求的,實行一票否決制。工程建設實行“雙合同制”,甲乙雙方除簽訂業務合同外,同時應簽訂廉潔合同,明確雙方廉潔責任和處罰措施。乙方在嚴格履行業務合同的同時,認真執行廉潔合同,做好廉潔工作。
為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能落到實處,學校還強化監督和懲處。有計劃地對工程變更、招標投標、大件大宗貨物采購、合同執行、工程質量管理、資金管理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檢查。
到2013年九月,已有九個學院遷入揚子津校區。
揚州大學錄取分數請查看:http://data.edu.qq.com/college_info/303/col_fenshuxian.shtml
“人人”引發揚大學子“愛心接力”一條求助信息鋪就“雷鋒路”
揚州大學2013年10月21日,?一條極其普通的求助狀態發布在了大學生新興交流平臺“人人”上,發布者揚州大學法學院大二女生王西元沒有想到,她的這條“胡怡倩同學腳扭傷了,有沒有人能借個交通工具。”竟在短短幾分鐘內鋪就了一條聯系揚州大學揚子津東、西校區間的“雷鋒路。”從揚大揚子津校區的東區到西區,這一段距離可不小,身形瘦削的夏語背著似乎在半途有些堅持不下去。幸運的是,中途遇到了看見狀態匆匆趕來的法學院大三的學生張飛,于是,他成為接力的“第二棒”,繼續背起胡怡倩朝醫務室進發。一路上,不斷有看見狀態趕來的法學院學生,當然奔跑著的兩人也引來了路上各個學院學生的關注,很多男生表示愿意加入護送隊伍。無形間,路上的人流主動避讓,開辟出了一條“應急用道”。后,外國語學院的一位大三學生成為愛心接力的“后一棒”,將胡怡倩送至醫務室,并為胡怡倩找來了兩塊冰袋,熱心得就像是兩人早已相識。“簡直是天降奇兵,啊,不,是天降“雷鋒”才對!”事后,王西元笑著對趕來幫忙的眾人說道。而大家更是將這一路的行走戲稱為“雷鋒之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