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水中學
繡中門口
學校坐落于百脈泉畔,桃花山路3號。占地面積19965平方米,建筑面積1051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0個,在校學生近兩千人,教職工122人,學歷達標率97%,本科以上學歷70%。實驗樓1座,功能教室齊全,理、化、生實驗儀器和音、體、美器材均達部頒一類標準。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樹立現代教育意識,加快實施素質教育步伐。學校先后被評為山東省規范化學校、濟南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九年義務教育先進學校、文明單位、濟南市規范化學校、濟南市綠色學校;山東省檔案管理二級單位、章丘市首批規范化學校、交通示范學校、“三五”普法先進學校;連續四年被評為章丘市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一、德育為首,五育并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構筑“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格局。
發揮課堂教育主陣地作用,營造處處育人的濃厚氛圍。全體教師整合各種德育資源,把握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學中;通過開展新《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教育活動、開展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演講比賽,召開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研討會,提高了全體師生對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學校與公安、交警大隊、環保局等單位建立共建關系,聘請有關單位的領導,定期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利用校報、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與家長簽定教育協約等形式,向家長及時通報學校的教育情況,宣傳家庭教育的有關知識。學校、社區、家庭聯手規范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構筑了“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格局。
(二)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學校先后開發了校本課程《我們的校園》、《繡中心語》。《我們的校園》包括章丘文化、學海導航、校園文化、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智慧書包8項內容;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刊物《繡中心語》分為德育在線、七彩校園、家教園地、心海揚帆、成長歷程、內心世界六章十八節內容。《繡中心語》創刊為搞好學生心理咨詢,疏導學生心理障礙提供了**手資料。校本課程的開發使用,體現地方人文教育,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促進了學生健康發展。
(三)扎實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在學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內容。研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目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學校通過《繡中校報》印發研究性學習材料,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報告的寫法等進行專題培訓。學校26個研究性學習小組活動開展的扎實有效,一年來,有10篇研究性學習調研報告在《今日章丘》上發表。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人生閱歷。
二、轉變理念,規范管理,走教改教研之路
(一)更新教育理念,大搞教育科研
為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盡快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學校充分利用“空中英才學校”遠程教育資源,周六全天組織教師集中收看上海建平中學教育有關課程改革的報告,周一到周五,分學科組織教師收看來自上海的典型教學案例錄像。學校先后選派50多名骨干教師外出參加各種業務培訓、學習。聘請全國“和諧教學法”創始人王敏勤教授作了關于和諧教學的專題講座;山東省青少年研究會會長張華教授作了學生心理教育專題報告;山東省教育學院王維教授作了《新課程與教學改革》專題講座。通過組織教師學習、聆聽講座,進一步落實教師的“充電”、“換腦”工程,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增強了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教育科研的責任意識。學校經多年潛心研究,自主形成的“三板塊層進式民主化”教學模式,被評為濟南市十大教學模式,受到中語會和**教科所的高度重視。04年3月13日中語會秘書長顧之川教授、**教科所張鵬舉博士和濟南市教研室楊宏麗老師等一行6人來我校就課題研究進行調研,對我校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顧教授親筆揮毫“守正出新”四個大字給予鞭策和鼓勵。以國家“十五”科研課題《綜合實踐課程實驗與研究》為重點,以學校創建的“三板塊層進式民主化”教學模式為主線,承擔國家、省、市科研課題12項,形成組組有課題、人人搞教研的濃厚氛圍,教師素質全面提高。兩年來,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六十余篇,其中有六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頭版頭條公開發表。現學校有山東省教師1人,山東省優質課1人,濟南市拔尖人才、名師1人,濟南市教研室學科中心組成員6人,濟南市教學能手2人,濟南市優質課10人,章丘市學科帶頭人8人,教學能手17人,立標人16人。
(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學校不斷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和教研組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教改、教研活動。把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以轉變教學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為標準,以優化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使每一位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積極穩妥的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教學中逐步形成了以學生為本,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師生關系,做到了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教師們還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在課堂學習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動腦思考中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快樂中主動的學、教師在教學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了教學相長。進入課堂,可以看到師生之間的心拉得更近了,學生自由發表見解的空間增大了,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多了,師生間的關系更融洽了……;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得到了發展。逐步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你說我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中更多的是熱烈的討論,生動的游戲、比賽,認真的操作和研討、形式多樣的探索……。
學校制定并實施了繡水中學教師崗位評估方案、教師備課制度、課堂教學常規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優質課評價標準、教研組評選辦法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和規定,從教育教學思想、常規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改革以及師生關系和諧等方面加強對教師的管理,以規范教師教學行為,激發教師教學改革的內在活力,使全體教師樹立全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建立學生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從思想道德、文化智能、心理健康、美育和身體素質四大項20條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形式,改變過去僅憑考試成績定學生優劣的評價機制,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三、發揮學生強勢智慧,豐富學生第二課堂
為充分發揮學生特長,使學生強勢智慧得到更好的發展,學校積極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
成立“小荷”文學社學校成立了以學生主體參與的“小荷”文學社。文學社成員全部由學生自主報名參加,由社團成員選出社長、編輯。“小荷”文學社,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發揮強勢智慧的平臺。僅去年一年,“小荷”文學社在各級各類報刊上發表習作50多篇,并由學生編寫出版了《晴天.雨天》、《零瓊碎玉集》兩本學生習作集,受到《山東教育導報》總編吳三元教授的好評。學校被《山東教育導報》社聘為小記者站,有20名學生被聘為特約小記者。
課余活動豐富多彩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各種課余活動興趣小組。各活動小組有計劃、有時間、有內容,教師長年進行跟蹤輔導訓練,教導處分工負責各小組的活動。各小組活動的開展,為特長學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載體,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先進的辦學思想,科學的管理方法,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打造了大批高素質、全能型的人才。三年來,我校有300余名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藝術、書法、征文比賽中獲獎,其中有33人獲國家級一等獎;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我校學生張繼平發明的音樂健身劍、李正茂發明的拉線手按兩用開關、強方舟發明的鉤釘,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學校體育運動隊在章丘市中學生春季田徑運動會上,連續三年奪得冠軍;在章丘市中學生籃球比賽中,學校男子籃球隊已獲三連冠,女子籃球隊獲四連冠。
回顧過去我們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總結經驗,尋找差距,迎頭趕上。我們將發揚“充滿激情、崇尚務實、倡揚創新、追求卓越”的章丘教育精神,把繡水中學這塊品牌打造的更加響亮,使高素質的人才源源不斷的從繡水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