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網絡成立于2006年11月,注冊資金160萬。是一家致力于軟件開發以及影視編輯的私營網絡文化傳媒企業。自成立以來,九點網絡始終遵循“服務,智慧,創新”的服務宗旨以及“優質服務百姓,傳承精神文明”的管理理念,風風雨雨,歷經磨礪,以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展現出它蓬勃的生命力和驚人的爆發力,并引起相關企業高度重視,受到業內人士廣泛好評。
企業分為兩個部門:影視部和網絡編輯部,每個部門各下屬策劃部,業務部,采編部,拍攝組,錄音室等子部門。它們都是為老同志資料收集、整理、創作和發行,為傳播紅色經典文化和革命傳統精神服務。本公司現有工作人員30余人,均為相關專業大本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輕,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為企業開啟了勢如破竹的發展趨勢。
部門介紹
影視部成主要致力于劇本創作、拍攝,錄音,后期合成和光碟成品制作,現已經制作完成180余部影視作品;影視部下屬:業務部,策劃部,采編組,拍攝組,錄音室等子部門。
編輯部致力于老同志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整理、發行,保存和網站制作。編輯部下屬:業務部,采編組,美編組,網站信息部等子部門。
社會反響:
我們對保存老同志資料,傳承精神文明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并在社會上形成一定的良性影響,下面我們聽聽這些樸素的聲音:
其一:“我從抗美援朝和珍寶島戰役留下了一些的紀念品,打算作為傳家寶留給后人,但人生傳記網讓我留下更多的,更全面的財富給后人”——高忠華語(重慶武警創始人之一,重慶武警政委)
其二:“我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認識了人生傳記網的工作人員,并成為忘年交,人生傳記網的本身的價值有很多人都稱贊過,我要談談他們的工作人員,人生傳記網的每個工作人員其實都有很多機會去獲得更多的財富,但他們甘愿清貧,以很微薄的報酬還在熱情、努力、仔細的工作,他們也不是國家工作人員,但心里卻記掛著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傳承。這在當今社會是極難的”——劉蔭秋,《彈道創傷學》主創造者。
其三:“人死之后能留下些什么,無非留下一點財富給后人,留下一個名字,但人生傳記網卻讓我們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精神在網絡上永存,對子女對社會都是一個永遠的紀念”——王鳳山,著名軍旅作家,為《開國將士風云錄》收錄。
其四:“我自己就是一個記者,寫過很多新聞報道,但可以看出人生傳記網的表現形式和采訪對象都更加新穎,富于時代特色,他們注重普通勞動者,尊重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用更加自由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寫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風風雨雨,和時代的變遷,”——杜林,前《紅巖》雜志社編輯,著名記者。
其五:“我的很多的老戰友在歷史中湮沒了,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的資料在我們的檔案中卻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和人生傳記網的同志共同努力還歷史一個公正和真實”——李安正,重慶武警醫院院長,創始人。
其六:“人生傳記網不僅站在歷史的高度描寫了我的一生,而且為我免費制作了光盤,非常感謝他們”——張可忠,原國民黨84軍大刀敢死隊成員,抗日英雄
這些來自不同角度的的評價和聲音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鼓勵,同時也是一種鞭策:如何讓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加優質,更貼切于老同志和普通家庭,是我們時時刻刻不能忘記的任務和不能停止的思考。
注:
以下《人生傳記網》即《百姓春秋網》前稱。
我們摘錄了一部分有一定社會貢獻、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老同志的有代表性的講話,但再次請記住,我們是服務于普通百姓大眾的,百姓的春秋才是人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