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這座至今仍保留著商城遺跡的東方古老都市,春秋時稱為“東里”,而以東里命名的東里書院遺址就在鄭州十中院內。光緒八年(1882年)知州王成德將東里書院由地勢低洼處的東關遷到現鄭州十中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通令全國改書院辦學堂。1904年,東里書院改設為鄭州中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創立為鄭州官立中學堂,此舉開創了鄭州現代中學教育的先河,是鄭州現代教育史上無庸置疑的里程碑。1907年,學校又改名為鄭州中學堂。民國十三年(1924年)三月,于原中學堂址新建鄭縣縣立中學。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改名為鄭州市市立初級中學。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改辦為私立明新中學,1949年停辦,創立鄭州市高級中學。1953年鄭州高中(現鄭州一中的前身)遷出,成立純招女生的鄭州第八初級中學,時稱“女八中”。1956年易名為鄭州市第三中學,是一所完中。1958年8月定名為鄭州市第十中學。1961年定為市重點中學。1981年改為單設普通高中。1985年5月,經省教委批準,正式改為鄭州市第三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999年又被市教委定為綜合高中試點學校,并恢復“鄭州十中”校名,同年,高中恢復招生。2004年3月,經市教育局批準學校中專部更名為“鄭州市信息技術學校”。
學校現有教師127人,平均年齡38歲,本科學歷達100%,其中研究生學歷占23%,中、高級職稱的教師達75%,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占15%,國家級職業資格考評員11人。全國模范教師、省市名師、學術技術帶頭人、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班主任云集。他們既有嚴謹的治學精神,又有著共同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全日制學歷教育在校生人數達2000余人。
近年來,學校招生規模穩中有升,辦學特色突出,在課程設置,學分試驗,多層次辦學及教育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均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在計算機專業建設上始終保持職教集團中的地位。
二、學校定位
面向中等成績學生,打造“有選擇而無淘汰的教育”,立求實現“低進優出,給中等生一個驚喜”,讓每一個走進鄭州十中、鄭州信息技術學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
三、辦學模式
堅持普職融通辦學模式,分別由普通高中班、普通中專班、“3+2”大專班以及非學歷職業資質培訓班等四個層次構成,打造“有選擇而無淘汰的教育”。學校以“高中做強,中專做大”做為辦學目標,在保持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加強師資培訓,認真研究高中、高職、中職層次的比例,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將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電腦美術設計做成精品專業,開發新專業,提高對口就業率。
教師隊伍優勢互補。我校利用高中語數外老師優質資源給中專學生上課,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利用中專專業課老師這一優勢資源促進高中新課改。
四、教學設施
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安裝了冷暖柜式空調,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實驗樓有嶄新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學校實驗中心大樓內設高檔機房6個,微機400余臺;高級網絡實驗室一個,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網絡實驗環境。另外還裝備了計算機硬件實驗室,語音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能充分滿足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所需;學生閱覽室有100余種報刊雜志,每天定時開放;兩幢學生宿舍樓可容納1000名學生住宿,24小時有專人管理;學生食堂衛生、整潔,飯菜品種豐富,并設有回民售飯窗口,確保學生用餐價廉質優;現代化的運動場有塑膠跑道和標準的籃球、排球、乒乓球訓練場地,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條件。
五、碩果累累
在近百年的歷史積淀和歷代名師的孜孜求索、不懈耕耘下,勤勉、踏實、拼搏、進取的校風和濃郁的學風薪火相傳,滋潤了一屆屆學子,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被評為鄭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鄭州市中小學德育先進單位,連續兩年榮獲鄭州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連續六年榮獲目標考核先進單位,兩次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榮獲“鄭州市人民滿意學校”民主評議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所培養學生曾十五次獲得市計算機競賽團體**名,七次榮獲省計算機競賽團體**名,多次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技能比賽,榮獲一、二等獎。先后被評為河南省示范性職業學校、鄭州市職業教育計算機專業集團龍頭學校、河南省計算機專業重點專業點、國家計算機高新技術先進考試站、鄭州市職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