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天峨縣有令當屯侗民請當地秀才興辦私塾。此后的民國年間,相繼有那賴、坡高、壩平、甘子、堯山、三腳、納羅、老鵬、向家平、小寨、下榮、當陽、坡結、塘袍等村寨的壯、 漢民族辦起數十個私塾。民國23年前,天峨境內無1所高級小學。民國24年建縣后,始有完全小學。 但大多數貧困農民子弟仍無法上學, 縣民受教育少, 據民國25年統計,在34688人中,到外地受中等教育僅9人,縣內受初等教育的1026人,受教育人數僅占總人口的2.98%。到民國35年,全縣有各級小學93所,受教育8860人,占總人口44377人的19.96%。民國36年至38年,許多學校因戰事而停辦。
1951年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1952年,縣黨政機關還借宿民房,首先撥出2萬元籌建天峨中學, 于1953年建成,填補了天峨置縣18年間中學教育的空白。1956年,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52.5%。在校學生享受少數民族補助費,1953年至1957年,縣內學校發放少數民族補助費52755元,有8067名中小學生獲學校免費發給課本文具,有408名學生享受人民助學金。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間,經過教育部門的努力,學校遍及壯村瑤寨。但此間,由于黨和政府工作上的失誤,也曾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使學生過多地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以體力勞動和軍訓取代課堂教學。
粉碎“四人幫”后的1977年,縣委、縣人民政府撥亂反正,給受迫害的校長、教師平反昭雪、恢復政治名譽,啟用學識、品德好的知識分子擔任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獎勵師生,從而使天峨縣的教育事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1988年底,全縣有小學76所,教學點338個,在校學生17346人;中學9所,在校學生4151人;職業中學1所,開辦職業高中班2個,學生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雖達84.1%。
2012年,天鵝縣完成2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在35所村級小學增設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