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鎮為古富川縣治所在地,歷史久遠,惜其間鐘山境內教育的興衰情況無資料文字可考。民國6年(1917年)置縣前有小學23所,置縣后,新學普遍興起。1949年鐘山解放前夕,全縣有小學246所,在校學生14853人,教師413人,初中1所,在校學生150人,教師20人。
解放后,黨和政府重視教育,全縣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0年有小學246所,巨校學生4482人,初中1所,在校學生300人。1956年開始辦高中,在校學生107人。同年有初中3所,在校學生1231人,小學318所,在校學生22308人。1966年,全縣小學370所,在校學生38124人,教師960人;初中2所,在校學生1080人,教師92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193人,教師11人。1966年6月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教育質量普遍下降。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發展,至1986年,全縣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畢業率均在95%以上,達到自治區要求。獲得普及五年義務教育合格證書。同年,基本掃除全縣青壯年文盲,實現基本無盲縣。1987年,全縣小學474所,在校學生46064人教師2116人,初中20所,在校學生7204人,教師588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1104人,教師99人,還有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農機技術學校、文化技術中心校、衛生學校。前后維修新建校舍30.22萬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是自治區第二個實現“校校無危房”的縣。
1950~1987年,全縣培養小學畢業生153860人。初中畢業生50702人,高中畢業生15965人。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1516人(1977年以前未統計),向高等院校輸送學生9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