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師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有專任教師35人,其中正教授7人,占教師總數的20%;副教授10人,占教師總數的29%;教師中獲得博士學位3人,占教師總數的8%;碩士學位18人,占教師總數的51%;任課教師合格率100%,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率100%。
該院開設思想政治和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三個專業,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管理學四個教研室。同時,堅持科研促進教學的指導方針,依據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尋找突破口,先后成立了馮友蘭研究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所兩大科研機構。
該院承擔全校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國際經濟與政治五門課程。
該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教學改革為動力,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狠抓教學工作。該院圍繞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三農”問題研究兩大學科建設方向通過申報項目、開設選修課等措施凝聚現有隊伍研究方向,根據學科建設需要引進新生學科發展力量,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院上下正齊心協力、奮力拼搏,為沖刺學校和省級重點學科而奮斗。該院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通過引進青年教師擴充師資隊伍、改善師資隊伍結構,通過新老教師間的傳幫帶、教學督導、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2004年來,該院有一名教師獲得河南省師德先進個人,4人獲得學校師德建設標兵稱號,8人獲得校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稱號;通過認真篩選,2005、2006年從全國著名高校引進碩士生15名,教師隊伍的數量、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得到較大改善;2名教師分別榮獲河南省政治理論課教師獎勵基金一、二等獎,2名教師分別榮獲2006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統教學技能競賽一、二等獎。以打造、申報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為紐帶,通過集體備課活動加強課程建設,2004年至2009年,已有3門課程獲得學校網絡課程審批,并在積極努力申報學校精品課程。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該院積極探索“討論課教學法”、“實踐、調查課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模擬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理論抽象能力、質疑意識與知識結構和重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該院畢業生的考研錄取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全校考研學生公共政治理論課合格率達70%以上,充分體現了該院的教學效果。
該院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為宗旨,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大力加強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績。2003年至2009年,該院教師爭取到各類研究項目達40余項,獲得各類科研獎勵20余項,出版專著13部,發表論文達80余篇,先后有2人榮獲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稱號。在科研工作中我院依托馮友蘭研究所和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所加強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和“三農”問題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圍繞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該院教師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3部,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6年全國首屆馮學論壇研討會在我校召開,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已成為該院學術研究的亮點。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所圍繞“三農”問題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該院出版專著、教材8部,發表論文30余篇,爭取科研項目進20項,成為該院的又一個學術亮點。
該院學生工作始終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指導方針,明確學生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管理理念,以拓展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技能、提高考研率、就業率為重點,大刀闊斧地進行學生工作創新,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和探索。圍繞學生素質提高,該院設計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素質培養方案,從教師職業技能和思政專業理論素養、政治素養、社會實踐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著手,本著循序漸進原則,以活動為載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同階段安排不同內容培訓學生素質,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至2009年,該院學生集體獲得黨的知識競賽、雙語演講賽、辯論賽、詩歌朗誦賽、健美操大賽等一等獎、二等獎等,學生中2人獲得省畢業生教學技能賽二等獎;該院徐偉煌同學在第五屆“挑戰杯”中獲得國家級三等獎;5人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得獎;1人獲省“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創新比賽獎;4人在CN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另有多人次在學校教學技能、書法、舞蹈、歌手等大賽中獲一、二等獎。為了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他們建立了學生黨員長效考核制度,建立學生黨員個人檔案,制定量化考核細則,作為對黨員評先評優以及考核的基本依據,形成了黨員學生人人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在抓素質培養的同時,他們也加強了日常管理,嚴格課堂、公寓、班級管理。形成了政管學院特有的健康、向上、團結、嚴肅的專業作風。
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