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四川省古稱蜀國,學校與蜀國先祖望帝、叢帝的祭祠"望叢祠"相毗鄰,創建于1932年,占地150多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1999年與成都市知名學校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聯合舉辦了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分校。
辦學宗旨: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教育科研為動力,以外語教育為特色,實現教育效益的全面提高。
領導機構:分校管理委員會:
主任:楊偉(市教委主任)
副主任:雷解民(市教委副主任)
蔣平(市教委普教二處處長)
洪濤(郫縣教委主任)
陳興彥(郫縣教委辦公室主任)
成員:兩校校級領導
辦學規模:現有教學班38個,其中高中16個班,初中22個班,在校生2100人。
目標和措施:英語科成績初中畢業達到高中畢業水平,高中畢業達到大學專業英語??飘厴I水平;其它學科成績達到重點中學水平。學生學籍、教學計劃、教學工作、學生成績等考核均納入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統一管理。分校外語分小班上課,采用國外引進教材,以現代化的聲、光、電為教學手段,常規性地聘請外籍教師到校執教,強化口語訓練。通過各種興趣小組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辦學成績:省教委命名的"省校風示范校",成都市政府命名的"市文明單位",市教委命名的"成都市校風示范校"、"市重點中學"。
為清華、南開、人大等高校輸送了上千名新生。學校工作連續多年受到成都市教委表彰。
分校從1999年舉辦以來兩屆招生700人,在上學年成都市重點中學統一考試中,主科成績與成都市重點學校平分秋色;在參加市學科競賽中,多人次獲一、二、三等獎。
精良師資:全國教師、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省市勞模等高、中級教學人才占教師總數的80%。分校教師由管委會和本部考核選派。承擔著省重點科研項目《縣區外語學校的辦學模式探索》的科研課題。
硬件:占地150畝,綠樹成陰的大道貫通東西南北,鳥語花香的景致美化春夏秋冬。教學樓、綜合樓裝備了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
圖書館藏書豐富,可充分滿足師生閱讀之需。
標準田徑運動場、器械場、籃球場占地45畝。單元式學生公寓起居舒適,每層樓配備了專職生活教師,提供二十四小時的醫療服務。全省示范性學生餐廳,配備了現代化的廚房設備,可容納1500人同時就餐。
郫縣二中的前身是設立于1932年的郫縣縣立女子初級中學校,校址在縣城東街江西巷內原郫縣國民女子小學堂校址上。(1913年,郫縣縣令倪煥奎在江西巷的"江西會館"內創辦郫縣國民女子小學堂,學制一年,招生10余人,不到一年停辦。)1936年與男中合并,成為縣立初中女生部。1944年又分開單獨設校,直到1949年郫縣解放。這一時期辦學規模小,只有四五個班,學生約200人,教職工15--18人。解放初期郫縣的小學女教師多數是女中的畢業生。
1950年,郫縣軍事監制委員會派張紫微主持女中工作,(張系印尼華人,愛國人士,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郁達夫之摯友,著有《郁達夫外傳》。)1951年,郫縣縣委書記白鋒兼任女中校長,副校長郭淑蓉主持日常工作,女中教育教學走上正軌。
1953年由省財政廳撥款在縣城南郊修建新校,1958年全部建成,學校遷入新址,開始兼收男生。這年秋季開始設立高中,發展為完全中學,更名為四川省郫縣第二中學校。
1962年,二中高中部并入郫縣一中,只辦初中,稱鵑城初級中學。1969年學校停辦,教職工下放到公社;1973年恢復為縣完中,與一中合并,稱郫縣紅光中學校。1977年分開。1978年恢復四川省郫縣第二中學校名稱。1977--1984年,代溫江地區辦中級師范共14個班,為溫江地區培養中小學教師599名。
從解放初到1978年二中恢復招生,學校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經歷了很多磨難:幾度分分合合甚至停辦,校舍嚴重破壞,圖書、儀器損失殆盡;一千多套桌凳被分散到其它地方,文書、檔案被造反派抄得片紙不留。這一時期,二中也曾經擁有過光榮的桂冠:1959年初中升學考試,在全溫江地區90多所中學中名列**;1960年以學校名義出席省文教"群英會"。
從1978年恢復辦學以來,在歷屆校長陳紹楷、彭多齡、李蜀輝、陳克信、肖德松等的領導下,1978--1987年(高中改為三年制后的**屆學生畢業年份)之間,學校為高校輸送新生112名,為中專輸送新生57名;從1987--2001年之間,培養出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共6400多人,為高校輸送新生共1240人,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高考一次性上線人數有5年居全縣**,總上線人數6年居全縣**。涌現出清華學子曾揚兵、南開學子張準、中國人民大學學子鄭軍、中國科技大學學子潘運科、后來成為劍橋學子的王世榮等學生;還有后來成為全軍書法**名的張開、全國射擊名將王虎等體藝拔尖人才。涌現出以數學特級教師、省勞動模范陳克信、全國教師都水琴、市勞動模范廖文茂、市學科帶頭人王國富、張鳳光、市教師王先成、市教育工作者周崇光為代表的一批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學校黨支部多次被評為縣或教育部門的先進黨支部,1994年學校被縣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縣的"綠化先進單位"。1993年,學校文科高考名列成都市第三名,被成都市列為"重點升學學校"之一;1995年被評為成都市"綠化單位",1996年順利通過了成都市教委的"合格完中"驗收;同年10月,經市教委批準,掛上了"郫縣外國語實驗學校"的校牌。開始探索特色教育的辦學之路。
1998年,以肖德松校長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確立了"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為指導,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核心,以教育科研為動力,以外語教育為特色,實現教育效益的全面提高"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全面育人辦出特色、全面發展培養特長"為辦學理念,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實行辦學模式創新。
1999年,經縣委政府牽線搭橋,在市縣教委的主持下,與成都市知名學校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聯合舉辦了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分校,被列入當年成都市的十所改制學校,分校的管理機制、教學計劃、教學工作的評價和教師的考核等都納入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統一管理。分校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招收新生,以英語特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派遣了當時的教導主任郭萍到分校兼任副校長參與分校管理,又派遣了5位英語骨干教師到分校教學。郭校長為分校英語教學制定方案,親自指導每周的集體備課研討會,深入到每位英語教師的課堂中指導教學,她從來沒有因為身患疾病和女兒正在上初三而耽誤過一天工作,在她的帶領下,英語組形成了愛崗敬業的濃厚風氣。
李馗老師是本部派來的一位教師,王明照、陳敏夫婦是學校的青年教師,他們為了工作,一再推遲要小孩的計劃,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教學工作中。李平、熊朝文、李冬玉老師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他們是各種英語教學活動的中堅力量,對同事提出的問題他們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解答,他們擅長與家長和學生溝通感情,所教的學生有很多從落后的位置趕到了全年級的前列。
正因為有二中教師的共同努力,有分校教師的無私奉獻,分校辦學僅兩年,在成都市已有一定的聲譽,并在短時間內為郫縣教育創收100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1978年到2001年,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占地從80余畝擴大到150余畝;教學班由12個班擴大到40個班,在校生人數從600多人增加到2500余人;教職工人數從70余人增加到254人。
郫縣二中于1998年創建成了市校風示范校,1999年創建成了市文明單位和省校風示范校;2001年建成了市重點中學、四川省無煙學校。二中人的下一步奮斗目標是2002年創建成全省**所省重點特色學校,2010年前創建成全國有影響的重點特色學校,終實現成為全國學校的遠大理想。二中人正在全面推進學校向規模化、特色化、高質量的現代化學校邁進,努力成為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精神產品的生產者,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建功立業。
郫縣二中不僅弘揚了師德精神,還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了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