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簡介:黃河商品交易市場誕生于中國改革開放年代,系國家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現代商品交易市場的重要產物,其前身是德州黃河棉花交易市場有限公司。德州黃河棉花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是由國家發改委于2003年6月批準立項建設的區域性、現代化的交易市場。其主要功能和職責是:立足黃河流域,面向全國市場,組織開展大宗商品的電子交易,搞活流通,為廣大企業提供正確的價格指導,引導廣大農民朋友合理調整種植結構。
市場位于山東省德州市經濟開發區晶華路,總投資1.4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金1億元人民幣,配備了國內先進的電子交易系統,可開展電子撮合交易、即期現貨交易、競價拍賣交易、網上招標交易、網上信息發布等;所屬交易綜合樓17000平方米(鳳都國際酒店),可供交易商食宿和商務活動之用。
市場于2005年9月12日正式投入運營,經營范圍包括:組織開展棉花、棉籽、玉米、枸杞、羊絨、硅鐵等大宗商品的電子撮合交易、即期現貨交易、競買競賣交易。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則,堅持誠信經營、嚴格管理,完善了部門設置,健全了交易制度,強化了服務功能,提高了風險控制能力,確保了市場規范運作,有力的服務了地方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交易商品的主要產銷區設立交收倉庫40多家,并對交收貨物實行公正檢驗制度,開通銀商轉賬業務,對資金實行三方監管,這些舉措為交易商提供了安全、快捷、**的交易環境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廣大交易商的青睞和相關行業人士的極大關注。
2008年7月1日,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德州黃河棉花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黃河商品交易市場有限公司,行業類別為商務服務業。這為我們進一步建設跨區域、多品種的現代化商品交易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中華全國供銷總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辦的2002年全國棉花供需見面會日前在山東濟南舉行。
共有500余家棉花企業、紡織企業、棉花科研單位、絮棉制品生產企業參加了此次見面會。
國家計委副主任于廣洲在開幕式上說,近幾年中國在逐步放開棉花價格,放開棉花收購市場,積極推進棉花經營市場化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棉花市場經濟體制。但目前商品棉的交易主要還是一對一的傳統購銷方式,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能夠吸引生產經營企業、紡織企業進場交易的棉花交易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為方便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交易,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的基礎上,中國還將在新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別開辦區域性棉花交易市場。他指出,要按照棉花流通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形成既有現貨交易、又有期貨交易;既有區域市場,又有全國性市場;既有采用先進技術手段的現代流通方式,又有供需直接見面、產需直接聯系的傳統流通方式的棉花市場體系。
針對當前國內一些地方新棉購銷價格過度攀升的情況,于廣洲強調說,中國棉紡織品近一半出口,如果國內棉價過高,必然影響紡織品的市場競爭力,反過來又會造成紡織企業減產,從而減少對棉花的需求,影響國產棉的銷售。國產棉銷售困難,必將導致棉花銷售價格下跌。所以必須充分認識棉價上漲過高的風險,不要盲目抬價。他特別提醒廣大棉花經營企業,要克服惜售心理,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銷售,后期價格回落,造成企業經營虧損。
針對中國棉花中異性纖維混入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于廣洲說,各地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農業部、供銷總社、國家質檢總局五部門發布的《避免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過程中混入異性纖維的暫行規定》,在棉花生產、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認真遵守排除異性纖維的行為規范,努力提高中國棉花質量和競爭力。
寧波現貨機構主要從事:現貨平臺中轉,以開拓全國市場為主;扶持代理商,保障代理商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