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三十二中前身為西江學校,創辦于1972年,為十年一貫制學校(含小學、初中、高中)。胡運勝任西江學校革命領導小組組長。1973年1月,由于郊區中學成立占用了西江學校的校址,西江學校被撤消。1978年,由于當時學生數激增,又成立了西江臨中(校址在現蕪湖看守所)。1980年更名西江中學,負責人為劉本權(副校長主持工作)。1983年,西江中學校址被征用。臨時遷往原郊區中學(同一校址,兩塊牌子),更名為蕪湖市第三十二中學,校長胡運勝。三十二中幾經變遷,幾度更名,1985年原郊區中學搬遷后,才得以定址。
具體發展過程
1985—1991-7校長胡運勝
隨著教育形勢的好轉,在全社會普遍尊師重教氣氛的影響下,32中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考入初中專、高中的人數逐年遞增。但因受場地、師資等因素影響,學校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1991-7—1996-9校長胡宗凱
這段時間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學校原址位于飛機的航線下,再加上地勢低洼,雨天經常被淹,部分校舍已成為危房。1993年9月蕪湖市教育布局重新調整,原蕪湖市三十五中并入三十二中。1993年底,市教委投資100余萬元,聯合國計劃開發署援助30萬元,異地重建三十二中。
重建的三十二中新校址占地48。36畝,建筑總面積8千余平方米,運動場地寬敞,有300米環形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體育設施齊全;有多媒體室、圖書閱覽室、微機房(64臺),理、化實驗室達省一類配備標準。
1996-9—2002-10校長盛代勇
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學校各項工作開始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學校嘗試校內教育教學的改革。1997年實行“四制”改革(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并嘗試寄宿制辦學模式,學生升學率進一步提高。
2002-12—2004副校長(主持工作)陶承軍
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校園綠地覆蓋率80%以上,綠化率達65%,是市級花園式單位,市級辦學水平督導評估良好等級學校。辦學特色更加顯著,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2003年學校向社會融資100余萬元建造學生公寓樓一幢,可容納500名學生住宿,為寄宿制辦學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寄宿制辦學已成規模,正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積極探索教改新路子,并在初一年級開始嘗試具有前瞻性的小班化教學模式。
至今校長封先宏
學校學校在2011年暑假期間進行了加固,主教學樓加固工程在9月1日前全部完工。另新修建食堂,實驗室,廁所以及塑膠跑道。校園綠化在2012年暑假期間逐步完善。
第三十二中學開學典禮
開學典禮在嘹亮而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了序幕。開學典禮上,學校為上一年度的市區先進集體、三好學生及學生干部頒發了榮譽證書及獎品;同時,也為在上個學年中取得優良成績的學生頒發了獎狀與獎品,以此推動32中學和學風、校風建設。后,校長進行了新學期致辭,他總結了上學期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所取得的成績,對初一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全體師生能以過去的成績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在新的一學期里,努力工作學習,爭取能以自己的勤奮與智慧書寫新學年學習與工作的滿意答卷。
鳩江區人大、介紹、區政府的領導也參加了學校的開學典禮,體現了上級領導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關心與支持,全體師生表示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爭取更大的成績。[1]
開學典禮(3張)
參觀科技館
為了更廣泛地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貫徹落實市文明辦、教育局、市科協《關于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圍繞“防震減災科普教育”主題,三十二中學組織部分學生參觀市科技館。
5月20日上午,三十二中學42名科技活動積極分子在科技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市科技館,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市科技館的“時代輝煌”、“科學啟迪”、“智慧之光”和“兒童世界”4大主題展區。在地震體驗室,學生們度過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地震三分鐘”。在地震知識展區,通過講解員講解同學們直觀地了解了地震情景、規避方法和自救互助等科普知識,增強了防震減災意識與能力。隨后同學們還依次參觀了“能源利用”、“智能機械”、“兒童世界”等多個展廳。同學們每到一處,無不睜大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觀看他們從沒有看到過的情景,也無不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而震驚。讓同學們開心的是兒童科技展廳,同學們自由選擇喜歡的科技游樂項目活動,有的學習“汽車模擬駕駛”、有的乘坐“飛行模擬器”、……
這次科技館進校園活動,同學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相信在科學的指引下,他們的創新能力、創造欲望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定會為放飛自己的理想而更加努力學習。[2]
第三十二中學舉行開學典禮三十二中學開展科技館進校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