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日大庸解放。從此,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學校經過恢復、整頓、改革、建設,大力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培養建設人才。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后,面向工農子女開門,擴大招生,發放人民助學金,將古文廟旁的鄭氏、胡氏、李氏三宗祠加以修繕,解決校舍不足之難。一九五二年春,人民政府撥款在城外東門坪先農壇興建新舍(今校址)。一九五三年四月,學校更名為“湖南省大庸縣初級中學”。一九五五年春季始業時全校遷入新舍授課。
五十年代初期,學校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教學上學習蘇聯教學經驗,成立各學科教研組,開展集體備課,相互觀摩,教學秩序正常,質量逐步提高。一九五八年秋,首次招收高中新生一百名,一年制師范班學生一百一十名,縣人委發文改名為“湖南省大庸縣**中學”,成為我縣**所完全中學。時逢全黨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火紅年代,隨著政治經濟上共產風、浮夸風的出現、教育也搞大躍進,師生走出課堂,大搞勞動生產,推行“雙高”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國家面臨困難時期,師生們開荒種地,超齡生回鄉務農。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實行“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學校認真貫徹“中小學工作條例”,重視文化課的教學質量,各科教研組的教研風氣很濃,體現了以教學為主,學生的知識質量開始復蘇,一部分高中畢業生升入高校深造。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之間,狠抓教育思想領域里的階級斗爭,錯誤分析形勢,把與“資產階級爭奪青少年”當作教育中心,批判“智育**”。特別是一九六四年貫徹“雙十條”,作為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前哨戰,不少教師被無限上綱,遭受不白之冤,整得死去活來。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面臨十年動亂,學校停課鬧革命,成立紅衛兵,開展大串聯,組織戰團,由辨論、大字報文斗,繼而發展到大規模持槍武斗,各派廝殺火拼,腥風血雨。七十年代初期,成立革命委員會,雖已復課,但仍不重視文化學習,而是大搞斗、批、改:批林批孔,評“水滸”批宋江,學“黃帥日記”反潮流,反復辟批“園丁之歌”,校園內經常是大字報鋪天蓋地,砂煙彌漫,教師們被革命小將整得惶惶**終日。有的教師被清洗回家管制勞動(先后平反)。文革時師生除搞運動外,還學工、學農、學軍,各班學生分批下鄉下廠,參加勞動,搞社會調查,訪貧問苦,寫“三史”,學制縮短為高初中各兩年。開設專業班,設有“紅醫班”、“農機班”、“農技班”、“文藝班”。文革中取消了升學考試,高初中學生按家庭出身免試上學,大學實行推薦制度,不重視知識質量。
粉碎“四人幫”之后,一九七七年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恢復了高考制度,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大興讀書之風,為“四化”造就人才。高中畢業班分文理科編班復習,加班加點,印發資料,走訪信息,大搞統考,突擊補課,師生艱苦拼搏,提高升學率。一九八O年以后,高初中又恢復三年制。由于學生在文革中學業荒廢,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兩屆高考中上線率很低。一九七九年以后,高考成績逐年升高。一九八O年被確立為省重點中學。一九九九年經驗收合格,正式掛牌,并因地名的改變更名為“張家界市**中學”,二OO四年成為首批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展望未來,我們將堅持“以教師為本,為教師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營造發揮潛能的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個新的辦學理念的指導,提介“傳承、創新、憂患、開放”的風尚,培養“人本、和諧、追求卓越”的精神,建設“勤政、廉政、**、大氣”的領導班子,力爭早日實現“把學校建成名山下的名校,建成省級示范性窗口學?!钡膴^斗目標,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和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提升學校品味,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