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是我國高校早開展計算機研究制造的基地之一,是信息科學領域科學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具有博士、碩士、本科完整的教育結構,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3個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碩士點,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學科和軟件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現有在崗教職工12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12人,副高職33人,2007年在校博士生106人、碩士生516人、本科生1261人。
研究方向
計算機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現代遠程教育,智能交通系統,人工智能與知識工程,并處理及計算機網絡,數據挖掘技術,軟件工程及應用小波理論及應用,故障診斷與測試,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數據庫應用技術等,學院目前是全國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重慶市計算機學會的掛靠單位。原重慶大學校長吳中福教授目前擔任國防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組長和教育信息學科組,院長唐遠炎教授是IEEESMC機器學習委員會主席,創建了重慶大學模式識別與小波分析創新團隊,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作有成效。
學術出版
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編寫、出版專著和教材18本。其中,專著《綜合業務數字網》由**圖書出版社出版發行;《多處理及智能多機系統》和《知識工程》均獲得電子部教材一等獎;《計算機英語》出版5年內連續印刷15次,發行量超過20萬冊。《Internet基礎教程》作為全國電子類九五規劃教材出版
近年來,學院教師在國際期刊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ACMTransactiononDatabaseSystems,TheroetialComputerScience,NewGenerationComputer,以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約50篇,在《中國科學》、《電子學報》、《計算機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等全國一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
"九五"以來,計算機學院承擔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九五"項目、863高技術項目、部委省市科技項目共計26項;獲得部委省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
師資隊伍
2013年學院有在校博士生163人、碩士生824人、本科生1176人,在崗教職工122人,離退休教職工7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0人,教授24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7人,其中包括兼職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人選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10人、全國博士后1人、重慶市“322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3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巴渝學者1人。2012年學院獲得重慶大學集體記特等功一次,集體記功9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終生教授,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何積豐教授,應邀受聘為重慶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首席科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終身正教授,紐約州無線與信息技術中心通信部主任,擔任許多重大國際會議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分會主席,2009IEEEFellow,在無線移動網絡,光學網絡,高速互聯網絡,多播通信和并行與分布式處理計算機系統等領域頗有成就的楊元元教授以及英國Leeds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學教授,英國Newcastle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科學專業的客座教授、資深研究員徐潔等多位海外學者擔任學院特邀(客座)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3]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關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科學研究能力,能在計算機理論、計算機系統及計算機應用領域,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政府機關等部門單位,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教學、研究、設計、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科學技術及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計算機學科方法論、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基本訓練,具有計算思維、算法分析與設計、程序設計與實現的基本能力,計算機系統的認知、分析、設計及應用的基本能力。
1.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
2.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知識;
3.掌握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等相關技術;
4.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原理及設計方法;
5.掌握從事計算機理論、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的基本方法;
6.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
7.具有從事計算機系統工程的應用能力。
三、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概論、程序設計基礎、離散數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C++、算法分析與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接口及應用、操作系統、編譯原理、數據庫系統、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嵌入式系統。
網絡工程[4]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及工程有關的基礎理論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領域、科研機構、網絡營運機構、網絡技術公司、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的技術部門,從事計算機網絡技術研究、網絡應用開發以及網絡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科學技術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計算機網絡軟硬件工程管理、設計和開發,計算機網絡系統運行和管理,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研究等方面思想、技術和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計算機網絡工程管理、設計、開發,網絡系統管理,以及網絡技術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網絡系統的設計方法
2.掌握計算機網絡軟件和硬件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3.具有計算機網絡工程設計開發的應用能力;
4.具有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開發,網絡系統管理的基本方法;
5.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動態;
6.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相關技術。
三、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數據通信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計算機網絡管理、網絡規劃與設計、局域網技術與組網工程、軟件工程、JAVA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安全和嵌入式系統。
信息安全[5]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具有扎實的信息安全理論基礎,系統掌握信息安全知識和技術,具備信息安全應用技能,能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較高綜合業務素質,具有較強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科學與工程技術創新型人才。學生畢業后,既可繼續深造,攻讀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碩士學位;亦可在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等部門從事信息安全相關的教學、研究、產品開發、設計、維護、管理等工作。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本專業以學習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理論與技術、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為主,兼學微電子、通信技術以及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在強調理論的同時,加強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具體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具有良好科學思維能力、較強自學能力、知識拓展能力和較好的創新意識
2.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應用數學)基礎,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3.掌握計算機與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能。
4.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實際應用能力,了解本專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5.了解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電子簽名法律法規。
6.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特別是英語),具有良好的讀、寫、聽、說能力,特別專業外文資料閱讀能力。
三、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信息安全數學基礎、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Java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C++;計算機網絡、現代密碼學及應用、計算機網絡安全、計算機病毒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