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居兩省三地市交界處,介于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之間,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金溪上游杉溪為主要河流。名勝古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轄2鎮7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畬、滿、回、藏、苗等。
泰寧縣雖然在宋代出過幾位狀元、進士,一時人文鼎盛,但長期受封建壓迫統治,高利重租剝削,民窮財盡,人民生計困難,談不上文化教育。清代以后,教育仍極落后,清末到民國初興辦新學,全縣取得大專院校畢業文憑的不過10多人。解放前夕,全縣只有一所初級中學和7所中心小學,在校初中學生80人、小學生326人;教職員工初中9人,小學39人。1985年,全縣中心小學的“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省級二類標準,被省定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縣”。至1986年,達到省級一類標準,成為“基本無文盲縣”。1987年,全縣小學普遍實現“一無”(無危險校舍)、“二有”(有教室、有課桌椅),被評為省集資辦學先進單位。1988年,全縣擁有較完善的幼兒園1所、附設幼兒園13所,幼兒教師59人,入托幼兒3241人。全縣有小學296所,教師1024人,在校學生1.34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2%。中學也由解放初的1所增加到4所,還有10個學區附設了初中班,共擁有教職員537人,在校學生6227人,(其中高中1231人、初中4996人)。解放以來,全縣共培養了初、高中畢業生2.39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后,全縣向大學輸送本科生430人、大專生327人。在發展全日制中、小學教育的同時,還發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88年,全縣在職干部參加各種類型的大中專學校學習的達474人,已畢業140人。
2009年共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506.5萬元,高考成績連續七年位居全市前列,泰寧一中創省一級達標學校通過省級預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