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簡史 中文系在1970年以前的肇慶地區師范學校時期稱“中文”,1975年肇慶地區師范學校改名為肇慶地區五·七師范學院,中文改稱為“政文”;1977年肇慶地區五﹒七師范學院改名為肇慶師范專科學校,“政文”又改稱為“中文”;是廣東省內師專院校中有影響的中文專業之一。1985年,學校在肇慶師專基礎上成立西江大學,中文改稱為中文系。 肇慶教育學院中文系在1977年籌建的肇慶地區師范學校時稱“中文”;1980年肇慶地區師范學校改名為肇慶地區教師進修學院,成立中文系;1983年肇慶地區教師進修學院改名為肇慶教育學院,為肇慶地區教師培訓工作做出突出貢獻。 2000年,西江大學與肇慶教育學院合并組建為肇慶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肇慶教育學院中文系和西江大學中文系于2000年合并組建肇慶學院中文系。 2000年以來,文學院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文學院現有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廣播電視新聞學、漢語言文學(高級秘書)、對外漢語(涉外秘書);還設語文教育專科專業。 2007年,肇慶學院中文系組建為文學院。文學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學科研提供雄厚的師資力量。2000年,中文系有專業教師29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碩士9人。2010年,文學院在校生達1435人,專業課教師57名,來自全國34所高校;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博士14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30人,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學術水平較高的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
二、黨建及學生培養 中文系黨總支注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各項工作進展。2003年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模范基層黨組織”稱號;2004年被廣東省委教育工委確立為首批高校“固本強基工程示范點”;文學院女教工活躍在教學科研、教書育人的各個領域,2009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的榮譽稱號。 文學院的中心工作始終圍繞著培養人才來展開。文學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現代教育背景下學生的素質教育,重點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注重抓好學風建設、學生技能訓練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就業教育和就業追蹤等項工作;成立寫作興趣組、書法組、第四紀話劇團、傳媒中心、映像傳播制作中心、《新聞一線》欄目組等各種學生社團。以學生社團為核心開展富于中文特色的活動:詩歌朗誦、演講、辯論和主持人大賽;創作大賽、書法比賽、公文寫作比賽;多媒體試教、班刊制作、技訓文化長廊等。《中文學子》《中文學刊》一報一刊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平臺。學生的文學創作、書法作品、話劇小品、DV作品,在全國和全省比賽中多次獲獎,文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和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文學院領導班子團結協作,充分調動廣大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積極性,發揮黨團和學生干部的作用,形成了一種爭先創優的學習氛圍,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有用之才。畢業生德才兼備,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活躍在省內外各行各業,為祖國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三、教學科研及資料建設 文學院立足粵西,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帶動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在教學中注重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2003年,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被評為肇慶學院重點專業,文學院的寫作課程是省級課程;2004年,中國現當代文學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被評為校級重點扶持學科。2004年4月,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中文系獲校教學管理工作獎;2007年,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7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被評為廣東省扶持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被評為校級重點扶持學科。在教學和學科建設方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學科建設形成明確的科研方向,積極組織教師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得突破性進展。2006年6月,文學院曹禧修博士申報200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魯迅小說修辭學研究》獲得立項資助,這是我校首個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7年6月,黃偉博士的課題《廣府戲班史》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2008年6月,語言學教授汪磊博士申報的“網絡語言傳播對現實語言生活影響的多視角研究”獲準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近年來,文學院還獲得省、部級科研立項17項,肇慶市社科研究獎3項,顯示出科學研究的實力。2003年,中文系被評為校科研先進集體;2002年、2004年科研成果排名全校**。 文學院資料室現有藏書15000冊,期刊雜志59種,過刊雜志96種(5000冊),報紙11種,可視聽電子圖書資料近千盤,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建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實驗室、演播室,建設書法教室,建設廣東省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基地、方言研究基地等,文學院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方面的成績,得到國內著名的好評,正在從成功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