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縣屬貧窮邊遠山區,民風淳樸勤勞,崇尚“尊師重教”。自建縣以來,人民群眾為教化自己的兒女知書識禮,樂于出錢出力;歷史上大部分縣官“以控制鎮定,敷施政教,漸次化導”為目的,都重視教育。**任知縣劉炎到任伊始就委任教諭、訓導管理全縣學務,在開辦縣學的同時,又在全縣發動群眾辦起社學,開創了和平建縣立學先河。
民國時期,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縣知事何一鑾本著“教育興邦”的宗旨,于民國8年(1919)創辦了縣立和平中學,并飭令全縣私塾全部關閉,推行國民教育,籌辦了170多所國民學校,使和平教育由舊學制迅速地轉入新學制,躋入東江地區教育發展較快的縣份行列。
抗日戰爭爆發后,本縣在外就學和工作的進步學生、人士紛紛返回桑梓創辦抗戰學校、民校、夜學。并先后創辦了四約聯立中學、私立浰東中學。他們以學校為據點,以教師的合法身份為掩護,建立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組織,開展全民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辦學育才,促進了本縣教育事業的發展。上海、廣州、香港先后淪陷后,本縣成了較安全的后方,廣州國民大學、植禎中學、江村師范學校以及省一些機關遷入本縣辦學、辦公。淪陷區大批知識分子涌入本縣學校任職,為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起了一定的作用。國民大學把和平中學**、二屆高中畢業生中的大部分錄為該校學生,江村師范、植禎中學也在本縣招生,為本縣培養了一批中高級人才。這些都為后來和平縣成為粵北山區文化之鄉之一打下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本縣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發展。50年代初,掃除文盲,興辦幼兒教育,發展中小學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在粵北地區都有和平一席之地。可是在1957年反右斗爭后,一連串政治運動的磨難,使和平教育大喪元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了教師政策,恢復了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各級黨政把教育列入了議事日程。1981年全縣開展全面掃除文盲運動,1985年實現普及小學教育。接著,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辦學”的新體制,解決了學校“一無兩有”問題,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通過全縣人民的努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基本達到上級的要求。